"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2018年08月27日 10:04 新浪教育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授权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转载,文章原始版权归属作者学院君,转载需本人授权。

  编者按:一个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有标准答案吗?即便有,这道题目也不该由父母代为解答。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那些故事,都是一个个父母“以爱为名,绑架孩子未来”的侧写。

  正如纪伯伦所说,你可以给予孩子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写在前面

  在《延禧攻略》这一宫廷戏在中国大陆如火如荼的时候,台湾却正在热火朝天讨论一部教育大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同名小说,副标题是“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现在这部台剧非常之火,海外华人们连呼“深刻而过瘾”“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

  而豆瓣上一些大陆网友看后的评价称这部剧“摄制水平与思想深度,完全可以吊打一众所谓'大制作大投资'的国产偶像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被称为台湾版《黑镜》

  不要筑起以爱为名的牢笼

  看剧名相信不少朋友想到的就是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这部剧有五段各自独立的故事,搭配科幻与奇幻的元素,将升学体制底下亲子关系里,望子成龙的比较心和控制欲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被称之为台湾版《黑镜》。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病态的母亲,心里爱着孩子,但她的一言一行却在不断地伤害着孩子。

  在《妈妈的遥控器》中,小伟妈妈正面临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丈夫出轨了、工作出了问题……和丈夫离婚后,她把儿子小伟当成自己唯一的希望。

  但她突然发现,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为了参加毕业旅行,试图用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她,这让她觉得自己一败涂地。小伟妈妈生气地质问儿子: “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母子关系因此闹僵了,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这么重要的毕业旅行也不给去,妈妈却认为小伟不懂自己的苦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吵架后的第二天,小伟发现自己一直在重复同一天的生活,今天发生的事情似乎和昨天一模一样,自己说着同样的话,交给妈妈同一份假的成绩单……小伟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妈妈和他说,“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被卡在同一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原来,妈妈拿到一个可以控制孩子时间的遥控器,只要小伟有做得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选择时间倒流,直到小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

  妈妈对小伟的爱,慢慢变得疯狂而偏执。为了让小伟做到完美,从生活到学习,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倒带重来。小伟也因此陷入了崩溃,数次尝试自杀。

尝试自杀却屡次失败的小伟尝试自杀却屡次失败的小伟

  面对小伟的自杀,手握遥控器的妈妈显得十分淡定,当小伟绝望地问“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时,妈妈的回答是“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这种极端又畸形的爱,让小伟失去了反抗能力。

隐喻令人窒息的母爱隐喻令人窒息的母爱

  《猫的孩子》和《妈妈的遥控器》相似,两位妈妈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把培养孩子成才当成自己人生的追求。

  阿衍的妈妈把自己遭遇的家庭暴力归咎为没有把孩子教好,为了让亲戚们尊重她,让丈夫回家,让阿衍得到爸爸的疼爱,妈妈开始逼迫阿衍考试拿满级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在这种“唯成绩论”的压抑氛围下,阿衍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问题。他开始看见蓝色的月亮,然后进入一个平行世界。阿衍的同学告诉他,只要在平行世界中做特定的行为,他在现实世界的成绩就会有所进步。

  而阿衍要做的就是杀死一只又一只的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阿衍很善良,还和妈妈一起救助过小猫。但在成绩的压力下,他还是选择了杀猫。更可怕的是,阿衍杀猫后,妈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脱口而出的竟然是“你功课有进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

  最终,阿衍的行为被发现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质问:“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他拼尽全力让自己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但父母只能看到他的成绩,看不见他的痛苦和挣扎,连一个拥抱都不愿意给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和前两个故事不同,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进,成绩优异,家庭看起来也很美满。但让所有人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茉莉选择了自杀。

  林妈妈悲痛欲绝,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会自杀,她开始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直到一天,她通过一项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识中看见了自己的模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成才,林妈妈特意辞职,做了全职的家庭主妇。在她看来,自己是爱着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

  但是,在女儿看来,妈妈不爱她,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茉莉学习,不让茉莉读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也不会表扬她,而是告诫她不要太得意。

  长期的压抑下,茉莉的精神状态也终于出现了问题。

  看似乖巧的茉莉,私底下会撒谎、会偷东西,还有自虐倾向。每当茉莉考砸的时候,她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伤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茉莉一直在期待妈妈能发现她的不对劲,“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很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但是,茉莉等不及妈妈的道歉,自己选择了放弃。直到临死前,茉莉也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藏着父母难以察觉的问题,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见或者不愿意听孩子的想法。长期下来,孩子也放弃和父母沟通,把自己的心事都藏起来。但看不见的问题不代表不存在,它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点。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孩子们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可是他们等不到,因为父母会用各种迂回的方式说,”因为你当时很坏啊,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对啊当时确实揍过你,干嘛要那么计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在这个奉行“考试”的社会,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好”,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和束缚越来越多。这些压力和高要求,在不断地刺激着孩子。总有一天,长期的压抑和自我否定会让孩子不堪重负。

  其实,绝大部分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爱”用力过猛,就只会让你和孩子越走越远。不要以爱为名,把自己和孩子困在“成绩至上”的牢笼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爱的方式,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就。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在我们看来,很多亲子关系的悲剧,都是不平等关系造成的。

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导演,陈慧翎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导演,陈慧翎

  本片导演陈慧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一点:

  如果放在今天,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就有了牺牲奉献的心情,她很容易就变成,会对别人情绪勒索的那个人: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拿一些东西来回报我呢?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为一个个体,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说,我们要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没有。

  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妈妈本身,你有没有观察人的能力,你有没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质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爸爸妈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服从。如果父母深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权势去压迫小孩,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很少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陈慧翎青少年时候陈慧翎青少年时候

  有一天她就问了她非常非常要好的高中死党一个问题:“就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她的死党就说,那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想去NASA工作,但当初她爸爸坚持一定要填医学院,那没办法,只能去医学院,因为她的成绩就是这么好。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大人仅凭自己的意愿,而扼杀了多少小孩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跟梦想。

陈慧翎一家陈慧翎一家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是挑剔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陈慧翎的爸爸是蓝领阶级,是做铁工的,然后她妈妈是家庭主妇,他们都非常地开明。那个开明,有可能是他们无能为力。以至于她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放牛吃草”(放养式教育)。

陈慧翎一家陈慧翎一家

  比如说她很喜欢看漫画看电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阻拦她去看,也因为这样子的关系,她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在陈慧翎国一的时候,有一次上作文课,写不完,因为要讲事情太多了,她就跟老师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带回家写?”

  第二天,她就交了厚厚的一本。很幸运,她碰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那个老师非常仔细地,改完她整本作文,而且在最后还鼓励她要继续写。

  当时还是小小的13岁的陈慧翎的心灵里面,就觉得:“我可以写耶,那我要继续写。”

陈慧翎小时候陈慧翎小时候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易中天的女儿刚上高三时,就请父亲对其前途进行科学设计。但易中天说:“我虽然是博导,但你仍然必须学会自己选择。”

  面对女儿的请求,他不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给女儿规划好未来,而是教给女儿选择的方法,把选择权交到女儿手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这种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才是父母应该做的。正如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爱”和“管教”是两条并行线

  这部剧在拍摄手法等方面可能不够完美,但它所探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如果你觉得看了不舒服的话,是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那些孩子就是这么不舒服,而且现在可能还有更多孩子一样的不舒服!”

  一味地声讨“控制欲强”的父母,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希望能通过这部单元剧,让大家看到这种被扭曲的亲子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而我们这一辈的课题,就是学习不要再复制同样的悲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样刺痛万千父母的心

  在严格要求孩子时,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完成某项工作时,给予恰当的赞美和肯定;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当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张开双臂抱一抱孩子就好……

  最重要的是,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像剧中的几位妈妈一样,让伤害在不经意间一次次发生。父母一句无心的话,或者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好的话,可能会变成孩子心上无形的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公众号,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fne 责任编辑:Sunday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