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型民营企业在广州举行大型招聘会,招聘职位近400个,招聘人数多达3000人,试用期月薪就在2000元以上,吸引不少应聘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一般招聘会不同,该招聘企业专设了“入场资格审核区”,非名牌大学毕业生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3月21日《新快报》)。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僧多粥少,大学生已经纡尊降格,跟民工、下岗工人争起饭
碗来了,这家企业要招到3000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并非没有可能;要是一家企业一下子引进3000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可能会有积极作用。再说,按照目前的《劳动法》,虽说“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涉及“歧视”,只规定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学历歧视”不在此列,把非名牌大学的学生挡在招聘会的场外,似乎也与法无碍。
再说,民营企业大多经历过被歧视的阶段,过去的大学生,一听是民营企业,可能掉头就走,现在轮到民营企业来挑大学生了,也算“一报还一报”。只是这回令人同情的不是民营企业,而是大学生了。可既然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人家来个“品牌”消费,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
只是对企业来说,真正要产生效益的是人,而不是学历。学历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的素质,而并不标志着:学历越高,人的素质就一定越好。名牌大学有不思进取的,非名牌大学也有出类拔萃的。既然设置了面试,那么,给人一个应聘的权利,也就给自己一个择不遗珠的机会。企业用人的成功经验还告诉人们:一个人在得到一个就业岗位时,要是大喜过望,他会倍加珍惜这个岗位,会比那些“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人,更竭尽全力地工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惟“名”是聘的理念,实在不大高明。
就业更是人才培养的终端,既然非名牌大学的学生,连招聘会的门都不让进,读那些非名牌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就业竞争,在转化为升学竞争时,其激烈的程度,就会被成倍地放大。中小学所做的一切减轻学业负担的努力,会被这样的招聘会冲销殆尽。——现在考大学的人有多少,能进名牌大学的有几个,你还敢睡觉吗?家长逼子女,老师逼学生,不逼行吗?为民营企业出此下策的人,不为企业想,也得为天下学子想想,为天下的母亲想想。这种对企业发展未必有利,对升学竞争势必有害的做法,实在要不得。 (作者:慕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