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浙江省评选出了124位全国劳动模范,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一大亮点是高知识、高技术型劳模首次突破了半数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62.1%,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8.1%。其中硕士、博士占到了8.87%,其中1位还是工程院院士。此即意味着浙江已逐渐形成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劳模职工队伍。(4月29日《都市快报》)
说起劳模,人们就会想起“老黄牛”,好像劳模就应该像“老黄牛”那样,出大力,
流大汗,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只知奉献,不求索取。事实上,人们不但以此来要求劳模,而且也以此来作为评选劳模的标准。因此,反观历年来评选出来的劳模出身,当会发现,其组成结构比较单一,即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少有知识型、技术型的劳模,因为后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必像老黄牛那样出大力,流大汗。说“老黄牛”几成劳模的代名词并不为过。
劳模需不需要“老黄牛”精神?当然需要,但如果将“老黄牛”精神等同劳模精神,无论就内涵还是外延来说,都是有局限的。就内涵来说,将“老黄牛”精神等同劳模精神,显然是在部分地贬低劳模精神。当社会已经发展到大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劳模的期待已不再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单个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成绩,而是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在更大程度上和范围内造福社会,因此流汗多少并不重要。再就外延而论,将“老黄牛”精神等同劳模精神,在评选中,往往会将知识型、技术型的职工排除在外,就因为他们的劳动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不必像老黄牛那样出大力,流大汗。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以“老黄牛”精神来作为评选劳模的标准,显然不利于提升劳模的时代精神。
任何时代都需要“老黄牛”精神,劳模当然也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但对于劳模这样的社会精英而言,单有这种精神是不够的,他们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还需要团结合作、崇尚知识、开拓创新、领袖群伦的现代精神。既然劳模精神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我们就有理由对劳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说来,浙江此次评选结果是否预示着:劳模,你的名字将不再是“老黄牛”了吗? (作者: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