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35.4%
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约占(包括私营和外资等)52%。
同一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意
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
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大学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份额,而大学生却将之作为首选。
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家林透露的一个信息给35.4%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预期浇了一盆冷水。从2005年开始,人事部招考公务员已经明确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要在录用人员中占一定比例。“近十年来,公务员主要从应届毕业生中录取,使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种结构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眼前的工作还是长远来看,特别需要对这种结构加以调整。”刘家林说,“这种导向肯定必须走下去。在职人员的比例会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可能会减少。”
种种迹象表明,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发生改变,只是指望劳动力市场的改变来实现就业将是不现实的。市场不相信眼泪。刘大为语重心长地对参加论坛的大学生说,要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
相关链接
总量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解决方式不同,前者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应加强信息和市场功能。而解决后者要依靠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