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六千还啃老后续 看80一代的“精神成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7 12:16 半岛都市报 | |||||||||
上海女孩周晴工作两年多了,月薪已涨到6000元,但是父母依然每月往她的卡里打上少则5000元多则上万元的补贴“零用钱”,虽然并不完全同意父母的这种做法,但面对这种“宠爱”,她无法拒绝,也只能“照单全收”。(《上海青年报》9月26日) 关于“啃老”,一般的描述往往是,已经成年的年轻人因为既缺乏职业技能,又不愿意从事辛苦工作,无法独立生活,寄生于父母。而周晴的情况显然与此不大相同:大学毕业
我想,这起码说明一点,年轻人“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个物质性的谋生能力或者知识高低程度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这意味着,一个没有什么学历、每月只挣几百元却在独自谋生养家糊口的农民工可能是精神成人的,相反,一个月薪数千元,但仍无法拒绝父母补贴的城市白领,倒未必是成人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啃老”族,从本质上讲,并不只是生活消费上的父母依赖,更是人格心智上的人身依附。 所谓“精神成人”,从心理学上讲,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人如何由生命“个体”成长为价值“主体”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实现精神成人,绝不可能冀望于外在的施舍或赐予,唯有通过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价值潜能,否则,一个人不管他的生理年龄多大,坐拥多少薪水、物质财富,一旦丧失这种“求诸己”的人格价值取向、精神坐标,那么他就很难走出“精神哺乳期”,成为一个总也长不大的精神侏儒。 当然,精神成人,除了个人的价值自觉之外,也还需要一个健康的外在环境来配合,毕竟,任何成长——身体的也好、精神的也罢,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环境的优劣——家庭的、社会的,直接影响着发育、成长的好坏。因此,面对6000元月薪依然“啃老”的成长畸形,仅仅责怪孩子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失去价值沟通能力,只会用钱表达爱意的父母,缺乏人文情怀只认考试能力、就业率的教育环境,以及消费主义支配下的将人的一切价值都物化的社会环境,都应该对此负责,为此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