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虚设岗位拿招聘会作秀 大学生成了广告道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 16:12   东方网-新民晚报

  弄虚作假,见怪不怪。现在,这场骗局居然也衍生到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中来了。

  据新华社报道,个别企业虚设岗位拿招聘会“作秀”。上周末,一位毕业生走进设在上海虹口足球场的一场招聘会,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信息让他看着挺眼熟。十多天前曾在另一场招聘会上收过他的简历。招聘人员认出了他,“友善”地悄悄提醒说:“别投了,最近我们参加了5场,岗位是重复发布的,但具体招不招人还没定呢。”大学生满怀狐疑地问:“我一直觉得奇怪,有的企业每次能带回上百份简历,过了两三个月,发布的岗位还是一个没少,难道到现在还没招到一个人吗?”

  五场招聘会一个人也没招到,一点也不奇怪。这家单位难道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吗?当然不是。据知情人透露,招而不聘,旨在做广告,扩大知名度,又可博得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美名。因为参加招聘会支出只不过是一小笔摊位费。挂大幅介绍,发宣传资料,企业受关注度就能大大提高,这实在是一种既合算又便宜的买卖。广告效应有了,大学毕业生则成了他们的广告道具。

  更有甚者,个别单位之所以愿意参与招聘会,提供几个子虚乌有的招工名额,是看中了另有补贴进账。据杨浦区创业园一家企业总经理透露,以往企业参加招聘会要付摊位费,迫于今年的就业形势,有的政府部门改变了做法,不仅免去摊位费,还给参加招聘会的企业补贴200元。“今年我们本不打算招人,但既然出钱给我们去,我们就报了几个‘空’岗位,到时收了简历,也不会发面试。”

  此等做派,近乎投井下石。此类口惠实不至的做法,徒耗大学生的精力,是在他们的就业伤口上洒上一把盐,大学毕业生为就业四处奔走,每周“挤”两场招聘会,散发简历,毫无结果,误导就职者,游戏大学毕业生,导致“就业倦怠症”和“求职疲劳症”的袭来,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如此“作秀”和牟利,连一点起码的社会良知也谈不上了。

  我们得想点办法,让这些“作秀”者恶有恶报。建议记者应公布这几家乘机“作秀”的单位的大名。让大家知道,这些在招聘活动中弄虚作假的单位,连起码的诚信都谈不上。此外,有关政府部门对这类查明有据的单位,也应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让他们“陪了夫人又折兵”才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招聘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