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隐性被就业普遍存在 专家建议建立调查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17:04   《羊城晚报》

  今年的一场招聘会场外,一位等女儿消息的父亲足足站了一个上午。个中滋味,有谁能知。

  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各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又很高,为什么?网络新词“被就业”一出现,大家就笑了。本报日前也报道了个别学校老师“指导”未就业学生办“就业证明”的违规行为。本报采访学者分析,“被就业”等现象的出现,有学校、社会的因素,还有制度本身的因素。有些学校大张旗鼓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规避“诚实的代价”。

  隐性“被就业”普遍存在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截至今年7月1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62%。而一些高校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公布的就业率,更是达到了80%-90%以上。很多人发出疑问:在目前几十年未见的就业难面前,就业率有这么高吗?

  就在广东省发布就业率前不久,网友“酱里合酱”在天涯论坛发表帖子,庆祝自己“被就业”。原来学校瞒着他,为他找了一份虚假的工作。这样,没找到工作的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已就业的一员。

  同时被曝光的还有不就业就不发毕业证的现象。7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却成了毕业生王伊的伤心之日:“倒不是因为同学分别,是因为我没有领到毕业证和档案。老师说了,什么时候签了三方协议,什么时候回来拿毕业证。”

  像“酱里合酱”这样“被就业”的确实是极少数,本报记者专门在广东高校中做了调查,未发现有学生反映有这种情况,也没有学校因为学生未就业不发毕业证。不过记者发现以下的情况却不少:比如个别学校的老师“指导”未就业的学生找单位开就业证明,发毕业证时虽然还没有多少学生就业,但是公布的就业率却已经在90%以上。

  虚假就业率是对学生不负责

  观点一:“被就业”好过不发毕业证

  “‘被就业’现象可能还有很多,没说并不等于没有。”刚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小丘说,好大学“爱惜羽毛”,应该不会这样做,但综合能力稍弱的高校为了追求利益,就不好说了。诚如小丘所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本院校中,隐性“被就业”的确很“罕见”,而在二本、三本的院校中,这种现象就较多了。

  广东某高校“准大四”学生小刘告诉记者,他有一位堂兄去年之所以能够从一所二本学院里“顺利”毕业,就是被“隐性就业”了。不过,他的这位堂兄倒很高兴,毕竟是顺利毕业了,“至少比没就业就不发毕业证好”!

  观点二:“被就业”学生得不到应有扶持

  一广东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它是“高校为迎合教育部的‘督促’,让就业率成了数字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高校得到了一次自我满足,但却深深地伤害了大学生本人。学工商管理的应届毕业生小陈带着气愤而又无奈的语气向记者倾诉:“不爽,感觉被出卖了。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签好工作了,但事实上一切都是虚幻,这不是在忽悠人吗?”

  也有人对那些“被就业”或隐性“被就业”的人表示非常担心,本来按规定可以获得帮助的他们,由于已经“就业”,享受不到扶持优惠的政策,生活可能过得更加困难。

  观点三:虚假就业率损害大学公信力

  “被就业”蹿红成为一个新名词后,“酱里合酱”所在的学校招来骂声一片。有人发问,大学这个象牙塔何时变得这么虚假?大学的精神追求正在被虚假的就业率逐步扭曲,这无疑中损害了大学的公信力。

  急功近利的“被就业”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专家认为:一是对学生不公平。学校将学生欺骗到社会却不管学生的发展前途,弄虚作假,极不负责。二是对国家而言,虚假就业会造成虚假繁荣,“被就业”对国家就业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产生了阻碍作用,进而影响到次年学生的就业情况。

  专家认为,就业率不能是利益的同义词,它必须是中性词,大学不能围着就业率转,而是花更多的心思培养学生。

  观点四:“被就业”根源在于机制本身

  对“被就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许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就业难造成的,其实并没那么简单。在部分专家眼中,根源在“就业率”制度本身。高校若是就业率低,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学校的名气、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的信心,所以在就业率压力下,学校会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一旦监管不严,就会出现违规行为。

  根源:高校就业率指标压力

  中大中文系辅导员、处理过多届毕业生工作的廖老师认为“被就业”是另一种不合法的学校包办行为,就业协议书是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一个三方协定,是必须三方签字才有效的,学校“包办”签字盖章不太合法。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今年7月27日说过,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惩不贷。那高校为何还要冒险造“就业率”的假?广东某职业学院学生小廖说:“校方有些提高就业率的方法不对,但我们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不是想为难我们,是关涉到学校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名校,就业率是吸引人的一大因素,同类学校里别人造假,我们要是坦诚,一下就给比下去了,我们完全承受不住这个‘诚实的代价’。”

  指标压力不可小觑。 1999年,教育部开始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公布;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威力不小,直接把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意见对就业率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

  中大一位资深就业指导老师表示,个别学校出现“被就业”现象,是“指标”因素造成的。“上有指标,下得给交代。这些指标就从学校到院系到就业负责人,一层一层往下压,会产生不少压力,就像过去的大跃进一样,压力之下,‘假大空’就出来了。”

  在当今就业老大难问题下,“就业率”一出,无他可与争锋。广东某高校独立学院,至今尚无毕业生,谈不上就业率,但是也不得不一再抓住“就业率”这把谁都抓的救命稻草,增加一些招生筹码,招生简章上也在“就业率”上大做文章,预测就业率将会高达95%以上,而实际上,该学院的学生小李说:“就业率通常预测得很高,老实说,我们对就业前景一点也不看好,这95%以上的预测依据到底在哪,谁也不知道。”

  专家建议:建立就业率调查机制

  “被就业”是个严重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华南师范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跟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三方:学生个人、企业及学校。这个跟踪系统主要对《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进行跟踪核实,并可以通过打电话等形式询问学生和《就业协议书》上标明的就业单位,来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确认,从而防止“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至于这个建议该由何人来执行,这位学者指出,应该建立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第三方机构。这样的机构通过执行对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核实,来发布新的就业数据,从而取代政府机构公布那个“可疑的数字”。

  他信心满满地说:“如果真的这样认真去落实,‘被就业’现象一定会见鬼去的。同时,也只有铲除掉这株‘被就业’的毒草,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才能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健康快速地发展。”  

  记者 夏杨 实习生 黎春蕾 陈育柱 靳玮 李雅玲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就业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