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击校漂族:寄居梦想与现实 烦恼谁人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 09:40   荆楚在线-楚天金报
直击校漂族:寄居梦想与现实烦恼谁人知(图)
躲进象牙塔,刻苦搏前程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一个月了,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早已走出校门、跨入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在一些高校,仍有不少毕业生以种种理由“赖”在校园,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过起漂泊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校漂族”。近日,记者走访武汉一些大学的“校漂族”,了解到“校漂”生活背后的酸甜苦辣。

  为找工作 坚守城市

  大学旁临时找个“窝”

  沿着中国地质大学北门出去是一个叫沙湾的城中村,一条小路通向鲁磨路方向,马路两侧是林立的店铺:小餐馆、副食店、理发店,顺着小店走到尽头,就到了小磊现在住的地方——栋4层楼的出租屋。

  23岁的小磊是中国地质大学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家在湖北天门。至今,他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今年6月,他曾参加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也“不幸落榜”。

  7月5日那天,住在学校寝室的小磊接到“最后通牒”:今年的毕业生须搬出宿舍。经同学介绍,他匆匆在地大附近找了个临时的“窝”。“4年大学生活,让我对这里太熟悉了,不住学校附近我还能去哪里呢?”小磊说,即使现在放假,学校的食堂、图书馆、篮球场等设施也对学生开放,生活比较方便。

  小磊不想回家,毕竟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爸爸妈妈在天门都是普通的工人,他还有一个弟弟,马上读高三。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他害怕回去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

  目前,小磊的小“窝”在出租屋4楼,布置非常简陋: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一张床和两张书桌,两把椅子,旧风扇是唯一的家电。因为没有空调,夏天气温很高,“热得像蒸笼,简直不能住人”。

  小磊说,目前同班还有十多名同学都“漂”在学校附近。有人住民房,每月200元;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就住带空调的招待所,每月400元左右。不过,每个人“漂”的原因似乎都不一样:一位女同学已经在汉口某企业工作,感到一个人在那边很孤单,又回到学校来住;五名同学已经考上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为准备9月份的司法考试,也住在附近招待所,到图书馆上自习……

  “最常见还是我这种,既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考上研究生的,等着秋天开学,寻找更好的机会。”小磊告诉记者,班上有个女生和自己的情况差不多。“她以前找到过工作,因为没有底薪,上了一个月班就回来了。”这名女生打算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做起,实在找不到工作,她就在学校附近自己做点小生意,自己干。

  考研失利 再战一年

  家在武汉也要“漂”

  转眼又到开学的时候,学校里的学生们多了起来。已经毕业的小丘走在校园里,似乎和学弟学妹们没什么区别,“但对我来说,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了。”

  22岁的小丘是湖北大学应届毕业生。本身就是武汉人的他选择了做“校漂”,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是他却觉得自己的“漂”的理由很正常:为了专心考研。

  小丘本科读的是新闻系。年初,一心想考研的他遭遇“滑铁卢”。此后,他也像其他同学那样去找工作,“对方开出薪资1000元,怎么都提不起为之奋斗的劲头。”周围的同学们都陆续找到工作离开学校,小丘却“滞留”下来。他索性心一横:今年继续考研。

  今年6月毕业后,小丘没有搬回家,而是从寝室搬到学校旁一间民房,为再次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做准备。小丘说,虽然家就在武汉,可是在家里复习自己完全没有状态,还得应付父母的念叨,他这才决定在校外租房,每月房租250元,三伏天里,没有空调,有时候真觉得苦,全靠信念支撑自己走到现在。

  “楼上、楼下都住着像我这样的‘校漂族’。”他摇头无奈地笑道。“早晨7点起床,到图书馆开始‘啃’书本。12点到学校食堂吃点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休息片刻,又去自习室继续看书。”小丘说,考研“校漂族”的生活大多是雷同的,每天的生活内容极其单调乏味。

  走上社会 难舍校园

  在母校寻回归属感

  与小磊、小丘不同,武汉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校漂”小易是个典型的“恋校派”。

  “我想我可能是有一种‘恋校情结’吧,喜欢校园安静的环境,依恋这种感觉,一时还摆脱不了呢。”小易乐呵呵地接受了记者采访。目前,她已经在武汉一家媒体从事采编工作,却仍然住在武大的校园里,过着另一种“漂”生活。

  在武汉大学读本科、读研究生,她在这里生活了8年,对学校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毕业后,在宿管员的再三催促下,小易终于恋恋不舍地搬离了宿舍。小易在校外租过一次房,但周边都是社会上的人,难以融入。好在小易就职的单位离学校不算远,于是,她回到学校里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教师宿舍,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如今,她每天的晚饭都在桂园的食堂里“解决”。傍晚,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个人爬上“樱顶”,看着对面的珞珈山,哼起那首学生中间流传甚广的《樱花树下的家》。这个时候,小易很容易想起曾经朝夕相处的好姐妹们,“有人北上,有人去了南方,想着鼻子酸酸的。”

  毕业之后,小易学生时代的各种借书证、学生证等均已上交了。但是,她偶尔还会溜到自习室里去坐坐,或者去看一场话剧、电影,去“蹭”一场名家的讲座,“这么便宜而超值的‘福利’,住在校外可是绝对享受不了的。”

  “每天,走在校园熟悉的路上,看着熟悉的风景,吃着食堂的饭菜,打着开水房的开水,就很安心。”小易说,在武汉,我觉得唯有在学校,才能找到归属感。

  毕业之后 就地创业

  在校园内捕捉商机

  赵晓明是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3级学生,2007年毕业后,他并没有急着就业。校园优越的环境加上巨大的创业潜力,让他开始了摸索校园创业的“校漂”生活。他在校内租房,但是绝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忙碌在校园里的一个报亭内。在这里,他买了第一台打印机,为学生提供打印复印服务。之后,他不断扩大规模、成立创业团队,并积极创新,开通“易贝特”在线打印业务。两年来,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热心的服务,赵晓明已经赢得了学校大多数学生客户,成立的团队成为学校十大重点创业团队之一。

  赵晓明告诉记者,他即将结束“校漂”生活,“毕竟毕业两年了嘛,该获取的也都得到了,只想去外面发展。”

  赵晓明表示,“校漂”的生活很单纯,也很简单,就看自己能否在很短的时间里利用学校的一些资源来获取人生的财富。毕竟校园里有着在社会上创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合适经济的创业成本、单纯的学生服务对象,大量的校园创业扶持政策等。

  但他也建议:“‘校漂族’,无论是考研、创业,还是再就业,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可行的计划,否则‘漂’不出理想的结果。”

  租房闹心 常感孤单

  “校漂”烦恼不为人知

  据了解,“校漂族”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一类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不如意准备考研深造的;一类是等待签证结果,或准备签证的留学一族;一类是没有找到如意工作,留在学校附近,密切关注学校的就业信息,准备再找工作的;一类是放弃就业在学校附近创业的创业族;还有一类是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留恋校园生活,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但不管是哪一类,“校漂”都只是一种临时状态。

  记者正在采访时,小丘的房东上楼来收房租。他对小丘说,下月新生开学房价涨了,要加50元。小丘和对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双方谈定每月多给20元,房东才悻悻然离开。“谁知道下个月他会不会变卦。”因为小丘房租是月付,他担心下月房东可能会提出其他要求。“找不到工作,在学校这样‘漂’着成本太大,挺闹心的。”

  小丘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月房租250元,生活费400元,不少考研、留学的“校漂族”还要报补习班,买资料,花费就更大了,而这些钱都只能问家里要,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啃老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校漂”这群已到了就业年龄还依然“啃老”的年轻人们,家长多持支持的态度,社会的包容度也较高。

  武昌的张女士说,“儿子正为考研而‘校漂’,也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前途,现在就业压力大,孩子还小,多读几年书再出来工作会更好。”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在武汉某高校任教的陈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考研并非唯一出路。校漂一方面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占用了在校学生的资源,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专家建议:“校漂”应及早靠岸

  在与多名“校漂”交谈后,记者发现多数人都面临内心孤寂、对未来迷惘、经济压力大等问题的困扰。

  小丘就表示,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找到工作,有的考研成功,陆续离开了学校。“看着熟悉的校园,如今却物是人非,心里难免会很失落,真想早点脱离‘校漂’的生活。”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校漂族”在职场规划上还没有清晰的定位,这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矛盾和不确定的感觉中。不少“校漂族”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显得手足无措。社会应建立相关的关爱机制,尤其是要加大对他们的职业规划指导。“校漂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但目前帮助他们的措施很少。考研落榜的、不愿找工作的,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办寻求帮助,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负起责任,面对挑战。而那些惧怕社会,把校园作为逃避现实的港湾的“校漂族”,应主动与老师、师兄师姐多交流,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勇敢面对现实,及早靠岸。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校漂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