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各个年代的职场人都有着不同的压力,小编盘点了六十、七十、八十年代职场人的压力关键词,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六十年代人自语:我们是辛苦的一代
60年代职场人常用“辛苦”、“压力巨大”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之下,吃过不少苦,肩扛各种责任,也正因如此,他们少了很多自我。“圆滑”、“胆小谨慎”,60年代职场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给后辈的印象。
关键词:压力
解读者:晋先生企业管理者
60年代的职场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肩上的负担很重。工作中,老板的期望、新人的追赶也让人不得喘息。重压之下,有的人的健康亮起红灯。60年代的人不常将“老了”挂在嘴边,但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健康状况又让人感叹:“岁月不饶人!”
关键词:困惑
解读者:李先生 公司老板
60年代职场人常会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如何坚定事业的方向?如何让生活更有品质?许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有时你会对现在拥有的一切厌倦,有时你会为错过和失去感到遗憾,有时你期待在生活的转弯处能有另一片新奇的风景,而机会真的来到时你又瞻前顾后。
关键词:学习
解读者:马小姐 财务总监
他们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进入高校读书的。经过多年的职场生涯,他们的阅历不断增加,知识技能却未必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但他们从不讳言自己的不足。虽然笑言“三岁一个代沟,我们之间已是千沟万壑”,但他们也毫不介意向后辈学习。看看那些EMBA班,里面有不少学员都出生于60年代。
70年代旁观:他们是幸福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哥哥姐姐,70年代职场人的脸上顿现羡慕的神情。有蒸蒸日上的事业,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有难得一遇的学习机会,这成了大多数出生于70年代的职场人对“60年代”的评价。在他们眼中,压力与困惑与“60年代”并不沾边。
80年代旁观:他们是令人信服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叔叔阿姨,80年代职场人的脸上浮现出的是信服的神情。没有不屑,没有过多强调“代沟”,“敬业”、“踏实”这样的词汇从这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口中说出,也让人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七十年代人自语:尴尬的一代
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这样说过:“我们有着太多的双重,在时尚和传统、进取和保守、张扬和稳重之间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尝试新鲜的东西,又始终恪守着一些规矩。”
关键词:尴尬
解读者:汤小姐 广告策划
在喜欢稳扎稳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干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后,却发现高考录取率已由10:1变成2:1;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费尽周折捧了个铁饭碗,却发现在激情创业的时代,工薪族实在太可怜。“70年代”大锅饭的滋味没尝过,福利分房的好事没赶上,八九十年代经济热潮时个人奋斗的大好机会也错过了。职场上前有“60年代”坐镇,后有“80年代”追赶。
关键词:白骨精
解读者:胡先生 大学教师
似乎是不经意间,这群年龄在“三张”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看看他们,我和身边的朋友总会觉得羡慕。有时提起他们,我们的语气中还有那么点“醋味儿”。他们大都有着不错的职业,工作中备受器重,这也让他们有足够的money担当起“消费的中流砥柱”的称号。于是,衣服是给“70年代”设计的,房子是给“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70年代”开的,“中产”、“BOBO”、“小资”、“新富”等称号也是给“70年代”准备的……
解读者:加加 自由职业者
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没做出什么成绩,人们会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而要是换成“70年代”,人们一准儿认为是他们不够努力。也许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们对他们这个整体都寄予厚望。随便数一数,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涌而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丁磊、盛大网络陈天桥、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国美老总黄光裕……
60年代旁观:后生可畏
对“60年代”而言,80年代的新新人类离自己远了些,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这群70年代的职场人。对着他们,“60年代”沉吟半晌,只一句“后生可畏”,却不乏羡慕与欣赏。
80年代旁观:榜样力量
在新新人类眼中,“70年代”可谓牛人辈出。提起“6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尊敬,却透着一种距离感。而说到“7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轻快,更有不少人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自己的“偶像”。
八十年代人自语:崇尚自我的一代
80年代职场人,他们玩着电子宠物,听着小虎队、张信哲和周杰伦的歌,看着《流星花园》,一路走来。他们出生时碰到独生子女生育高峰,上学时赶上高校改革,工作时遭遇大学生就业难。他们初涉职场,甚至还带着稚气。对于这样的群体,无论是职场前辈,还是他们自己,都有话要说。
眼高手低VS志向远大
非80年代发言:Joe 部门主管
他们自视甚高,有时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有向上冲的劲头,却找不到实现的途径。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却忽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们认为只有进入大企业、做领导者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却丝毫不理解从基层做起才是真正的锻炼。
80年代自辩:Mona 公司职员
这不是80年代人特有的问题,而是所有年轻人都可能经历的阶段。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梦想总有超出实际的地方,也因此才更有诱惑力。我们敢于直言梦想,寒窗苦读,谁不希望梦想早日实现?
不安分VS自由
非80年代发言:李先生 老板
很多80年代的人现在所找的只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要做出成就的事业。他们三天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便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单位;6个月没有提升,便怀疑自己受了亏待;一年没有致富,便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前途。
80年代自辩:Susan 媒体人
如果说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在选择工作时更渴求稳定,那么,我们则更喜欢接受挑战,有更强的自主择业意识。“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宣言。有人说不安分、频繁跳槽的我们缺乏责任感,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责任感,我们才不会在一份没有热情和激情的工作上害人害己。
脆弱VS敏感
非80年代发言:张女士 教师
这是脆弱的一代。工作中,他们稍有不满就走人,稍遇挫折就放弃。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往往遇到打击后就陷在失落、迷茫中难以自拔。他们自我标榜不追风流俗,却掀起哈韩、哈日风潮。他们追求个性,但有时分不清个性与耍酷的界限。
80年代自辩:Philip 公司职员 25岁
从小到大的孤独感、如影随形的压力感,让我们更加敏感。对于80年代的职场新人来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求职大军抢企业的就业、职场前辈的“另眼”看待,都让我们练就了很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我们年轻,不怕犯错,因为我们有输得起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