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万毕业生30万岗位 师范生就业难凸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1日 10:15   中国青年报

  由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联合举办的东北高师2010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11月28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洽谈会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需求信息近8万条,参会学生近5万人。虽然当日供需比达到1∶1.6,但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教师岗位缩减,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凸显。

  60万毕业生30万岗位 供需矛盾突出

  采访中,记者得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

  “师范类岗位需求缺口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二是各大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今年就业市场的师范生数量增多。这一增一减,使2010届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北华大学就业工作处副处长赵永春说。

  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数据综合计算,2008年间,全国中小学减少了21175所,中小学在校生减少429.88万人。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1∶15的平均师生比粗略推算,理论上全国可能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

  一些前来招聘的县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际上,我国小学和初中的招生人数自2003年始便逐年下降,高中招生人数自2005年起也开始下降。预计未来几年,因初、高中生源逐渐减少而导致基础教育岗位需求不断下降的趋势将不会改变。

  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有保障、工作稳定的教师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面向社会吸纳师资,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逐渐进入教育行业就业,不断分割着原有市场。

  重点非重点 找工作差别很大

  突出的供需矛盾,使大多数非重点院校师范毕业生直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在28日洽谈会现场,记者看到那些带编制的用人单位中,80%直接标明只接收重点院校毕业生。

  “在教师岗位持续缩减的情况下,我们仍带着十几个名额出来招聘,就是想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河北黄骅市教育局陈副局长对记者说:“不是我们有歧视。人事局明确规定,在外招聘的只能是重点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

  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中,首屈一指的“重点”便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北师大。据该校就业中心主任王占仁介绍,自11月初以来,不到20天时间,用人单位已在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170多场,其中来招聘的重点高中占70%以上;一次性提出50个需求岗位的招聘团达50多家,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需求近百人以上的招聘团就有10多家。该校文学院应届毕业生李英告诉记者,她周围不少同学目前已签约。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大多数非重点院校毕业生,找工作还没有眉目。北华大学师范学院政治专业的小石,在洽谈会现场转了一个小时后,沮丧地坐在了墙根处:“需求老师的单位,点明要211院校毕业生;不做老师,去别的岗位,又没有相关专业,很矛盾。”

  “会场一路走过来,不是我没相中用人单位,就是用人单位没看上我。”大庆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本科生姜美泉告诉记者,此前她在哈尔滨、大庆也投过若干份简历,但均无消息,周边同学也多未找到工作。

  “现在连很多中学都要研究生了。要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地方,我就准备回家创业。”姜美泉苦笑。

  辽师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小胡,虽身为研究生,同样尚未找到理想工作。他有些气愤地说:“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就能找到好工作,现在发现只有考重点院校、读重点专业才有出路。”

  发达城市师资饱和 基层用武之地难觅英雄

  “前几年师范毕业生大多数流向了沿海发达城市,导致这些地区需求量饱和;西部地区和基层教育岗位缺人现象严重,毕业生又不愿意去,这就造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的现象并存。这种供需‘错位’,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江苏省江都市教育局带队招聘的刘老师说。

  据了解,为保护本地生源就业,很多发达城市都对外来毕业生抬高了“门槛”。在这种情况下,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下移。这样一来,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原有就业市场受到挤压,不得不向二、三线城市降级,甚至出现向县级乃至乡镇中学转移的趋势。北华大学的赵永春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就将力促30%的师范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

  尽管总体供需比之间的数量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但由于中西部优质师资匮乏、农村基础教育队伍素质亟待提升,人才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中却蕴藏着就业机会。不过,很多地方院校师范生对到基层就业还存在诸多顾虑与不情愿。特别是由于超编,很多用人单位对接收的应届毕业生不能及时入编,只能实行人事代理,使毕业生面临着“有岗无编”的困境,对此,大部分人还不能认可。

  本报记者 彭冰 实习生 李琤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