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城市就业形势严峻,让一些大学生将眼光转向中小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创业,是无奈,还是看中了这些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大学生:观望中的中小城市就业
近日在福建晋江举办的大学生中小城市就业创业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蚁族》主编廉思等专家学者,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及青年创业代表等90余人,共同就“城市与青年发展”主题进行探讨。
王道军今年即将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毕业,面临着是留在上海还是去二三线城市发展的问题。王道军说:“我家在河南信阳,原本家乡有一份工作,但经过考虑还是选择在上海先就业,毕竟这里的机会多。”王道军介绍,周围很多同学选择先留在上海,发展不下去再考虑回去。
天津大学学生简婕说,很多女大学生毕业留在大城市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更好。不能只考虑个人短期内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家庭:父母、爱人、孩子等等。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温健认为,大学生就业是“选行业选企业”而非“选城市”,一个好的行业,一个好的企业,大家自然会多加关注并选择。中小城市吸引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而是要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不选择中小城市的理由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中小城市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一些“短板”是大学生选择留大城市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谢丽莎提出了自己在中小城市就业的两点顾虑。首先,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吸引一些大学生“打拼”的原因,是这些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而在中小城市往往存在浓厚的乡缘因素制约,紧密的“关系网”造成外地大学生很难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其次,大学生一般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都有比较长远的规划,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充电”,在大城市,得到再教育的机会多,接受再教育的成本小,而中小城市在人才的再教育、再培训上很难吸引大学生。
“我们喜欢广州,不仅因为这里资源多,工作机会多,赚钱多,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学习和娱乐环境较好,教育、医疗、退休保障比较到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工作之余,广州有音乐厅、美术馆等艺术场所供大家去消遣去陶冶情操。”中山大学学生陈文哲说,而这些,中小城市很难满足。
北京大学学生王琰说:“谈到二三线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时,我们往往会提出,硬件设施不完备、文化氛围不浓厚、社会福利不优厚等劣势。二三线城市竞争压力较小,生活比较安逸,年轻人的衣食问题似乎很好解决,但满足了他们自食其力的简单愿望后,他们更期待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
专家:选择中小城市就业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廉思说,大学毕业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国外也有“蚁族”现象。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从乡村出来的大学生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有类似“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青年选择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当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青年从一线城市撤离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也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夏学銮说,青年就业战略转移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赋予其更多悲情的色彩。
夏学銮说,大学生们换一下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广大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有需求,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