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职场现状:35岁是职业更年期还是黄金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 11:47   新京报

  近期,在人才招聘市场金秋跳槽转行的黄金期时段,一种有关职业临界点的说法正在被关注,而35岁是其中一个关注度最高的临界点。

  一方面,年龄过了35岁后,工作职位不高不低、前途未卜的白领们走进职场瓶颈,被称为进入职业更年期,这个时期的职场男女各有困惑。另一方面,走进人才市场,很多招聘单位明文规定的人才为35岁以下,甚至一些资格考试也以35岁为报考的年龄门槛,这使很多处于这一年龄段和即将进入这一年龄段的职场人很无奈。35岁,职场“更年期”还是“黄金期”?这是个问题。

  我国长期形成的“招聘文化”造就了35岁的用人界限。以近期热门的国考为例,虽然对应届毕业硕士和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以下,但大部分人还得面临35岁的规定。与此同时,庞大的就业群体也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面对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要想不被淘汰,除了“与时俱进”外,还得重新找准定位并合理调整职业预期。35岁,也是进入“夹心层”的年龄,公司里应付上司和下属,生活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因此,对进入35岁临界点的职场人而言,“夹心”生活考量的不仅是能力,还有心态。

  提炼个人含金量抵抗35岁危机

  【调查】

  7成网友认为35岁是职业临界点

  上周,本报联合新浪教育频道进行了名为“你认为35岁是职业临界点吗?”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成网友认为35岁是职业临界点。作为职场危机的表现,“跳槽或转行风险、难度更大”、“高不成低不就现状明显”、“重复工作乏味,看不到晋升前景”、“来自家庭压力加剧”、“年轻同事的竞争压力加大”分列前5位。

  而对于企业、机构在招聘时划定的35岁界限,约有67%的网友表示曾遭遇过这类限制。约有43%的网友认为“不合理,但也只能接受”,34%的网友认为“部分企业出于工作岗位需要”,也有21%左右网友认为这属于就业歧视。虽然“家庭负担重,有时会影响工作”、“创新力、思维能力不如年轻人活跃”、“身体条件不如年轻人”被列为进入35岁阶段之后的三大劣势,网友也认为35岁的职场老员工具备“经验丰富或技能娴熟”、“职业目标和要求比较理性”“稳定性高,不会轻易跳槽”的优势。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不少职场人这样调侃35岁左右的阶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健康退化等多重因素下,35岁被视为职场“更年期”,有些人挣扎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有些人经过调整和积累迎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

  “危机产生的原因则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和周边同龄人、职场新人、上司等的比较造成的社交焦虑;身体状况走向巅峰后出现早期衰退迹象;身边人开始出现婚姻、健康、经济、家庭等问题;对未来养老等开始担忧……”职场专家董一鸣说。

  北大纵横高级副总裁刘庆韬告诉记者,从岗位、行业等方面看,容易遭遇35岁危机的人群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低技能、替代性强的岗位,如会计、文秘等普通职员。在35岁左右已步入职业倦怠期,前面没有可胜任的新岗位、后面会出现大量竞争者,压力由此产生。二是晋升到某一层次后,由于自身的核心优势不足或缺少外部机会,但又不甘心的人,如晋升无望的部门经理或主管。三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者。由于知识更新快、日常节奏紧张,35岁后更易对职业倦怠。

  但35岁并非是所有职场人的门槛。北森职业生涯规划总监朱伦认为,门槛的高低和职场人的含金量成反比,“个人含金量越高,年龄门槛要求越低。”企业招聘35岁以下员工主要侧重于考虑学历、个人素质和工作潜能等,而对于超过35岁的求职者则更看重其以往工作业绩和专业技术等优势。

  危机派

  35岁至40岁时,许多人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进入“滞涨期”,出现方向不明的困惑,包括不知是在企业维持现状还是跳槽?是将专业进行到底还是改行?缺乏职业兴奋点也是职场人在工作近10年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少职场人会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跳槽或创业的念头。要提醒他们的是,无论是转行还是创业都要重新定位,成本会非常高。

  代表现象1 年龄恐慌与日俱增

  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许芸从不在同事面前轻易透露年龄,因为已过35岁的许芸,心里常常暗自恐慌。随着年龄的增加,她有时感觉精力不够,“以前熬夜赶策划案,第二天依旧能奔波于各广告公司,舌战群雄。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没有出差、没有加班”。虽然许芸已晋升到部门主管的位置,但越来越多年轻同事的加入让她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年轻人脑子快、想法多、精力旺盛”。还有一个让许芸不得不考虑的是孩子问题。一再延后的生育计划让奔四的许芸很着急,同时提升机会似乎又近在眼前。

  【点评】 相当一部分35岁左右的女性,在企业、机构担当中低层管理岗位,也有一些从事秘书、行政、人事等工作。总体技术含量不太高,容易被替代。但家庭的成功不是以限制女性发展为代价的,在重家庭还是重事业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从不少企业HR的反馈来看,虽然职场女性在有孩子初期会因家庭分散部分精力,但4、5年后则往往精力会更多投入工作,潜力会充分激发。

  代表现象2 定位不清步入瓶颈

  张忠原来在一家民营化工企业做销售经理,因为迟迟看不到晋升的空间,32岁时他选择了辞职创业。但辞职后,由于各种原因,他自创的公司仅维持半年就以失败告终。

  张忠于是继续求职,去了一家美国公司,还是做销售经理,要经常出差,但接触的大部分人还是原来的客户。做了2年多后,张忠再度产生厌倦情绪,因为他感觉自己的能力和薪水未有实质性飞跃,况且上面还有客户总监,提升机会渺茫。张忠很苦恼,“继续这样的工作,再过五年六年自己还是一个销售经理。继续跳槽,职位可能还是保持原样。”看见身边不少同学去读MBA,张忠也考虑读在职MBA,希望因此能寻觅到新的契机。

  【点评】 发展瓶颈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心态浮躁,追求一蹴而就,从而有与现实的落差,而有些是由于职位转换,自身能力跟不上,也有一些是所处环境本身不理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需要纠正的观念是,不少人对充电存在误区。把学历当作知识、把经验当作能力,充电不是盲目地报外语培训班或MBA之类,学习的地点也不仅限于课堂。真正的知识积累是通过广泛收集各类资料信息,吸收借鉴他人的思想和见解。

  进取派

  对一些职场达人而言,35岁虽然暗藏压力,但并非危机重重,他们认为通过前期的职业规划和准备,从35岁到45岁的十年完全可以到达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高点。35岁之后的职场“老人”虽然有一定劣势,但也有职场新兵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心态稳定,经验丰富,技能能力很强等。而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和职业高度,基本在这个阶段可以定型。

  代表现象1 认清自我以勤补拙

  2年前,秦惠跳到了现在的外企做财务经理,感觉顺风顺水。

  他曾在一家大型上市民企做会计,企业内的核算量大,像包括成本会计、福利会计等在内不同的领域都由专人负责,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每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很精通。秦惠一直负责成本会计工作,对该领域很熟悉,但他总觉得在其他方面有欠缺,综合竞争力不行。为此,秦惠一方面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帮多家属于不同行业的私企代账,了解其他财务相关领域。另一方面,秦惠也瞅准时机在知识更新上下工夫,包括就读在职会计硕士课程,提升理论和管理知识,积累人脉;以及参加注会考试,增加职业晋升砝码。

  【点评】 进入35岁阶段的职场人学会展望和判断相关行业或兴趣行业的发展趋势很重要,尤其是通过各种途径判断5-10年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需求,寻找自己与该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和差距。此外,尽可能利用自己现有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兼职或专职发展自己的新事业。

  代表现象2 目标理性心态年轻

  研究生毕业后,徐丽就进入IT行业,从测试工程师开始做起,一直到目前的技术主管。

  都说在技术更新迅猛的IT行业最容易遭遇35岁危机,虽然部门里不断迎来年轻血液,心态年轻的徐丽从没觉得34岁的自己落伍了,泡吧、K歌、郊游、打球,谈论最新的网络话题,徐丽很快就能将新人融入团队。在徐丽看来,与其说35岁带来的是职场危机,还不如说是大龄剩女的焦虑。徐丽觉得自己很适合做IT。编写测试计划、规划详细的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根据测试计划搭建和维护测试环境等枯燥、重复的活,她很能乐在其中,因为她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她认为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比较适合在技术层面发展。

  【点评】根据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彩虹理论,25-45岁属于建立阶段,通过25-30岁期间的探索,35岁这一中间阶段的职场人群应该已确立明确的自我定位。人职匹配度高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职业危机。合理的定位应该是基于个人兴趣、价值观、技能,能力、天赋、性格等方面。

  此外,35岁的职场“老人”主动与“新人”磨合,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自己也能很快地融入他们的精神团队,学习到35岁职场人所欠缺的东西。

  (点评人:朱伦,北森公司职业规划总监;张梅,前程无忧人力资源顾问)

  ■职场说道

  35岁以前选好公司 35岁以后选好老板

  ●刘庆韬,北大纵横高级副总裁

  遭遇35岁危机时,首先正视自己的条件,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取舍的代价是否能承担得起,然后重新为自己的人生设立目标和理想,再次充满激情。其次,建议找到合适的宣泄渠道,培养情趣。有些人越大越容易固守以往的观念和习惯,对年轻时尚的东西不容易接受。打破自己的惯例,如听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每次点自己不熟悉的菜品、变换娱乐和生活方式等,以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和探索欲望。

  我提醒职场人,35岁以前选择好公司,35岁以后选择好老板。 

  职场打拼“出名应趁早”?

  ●董一鸣,资深职场专家

  在职场打拼,也遵循“出名应趁早”的定律,年轻时主动迎接工作挑战,扩展职业人脉,如与同行精英及业内人士保持沟通交流,拥有一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朋友。

  建议即将面对35岁危机的职场人提早准备,关注经济动向、政策趋势,积极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同时,和家人、配偶共同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如仍需充电但是孩子尚小,可以考虑同配偶交错时间参加培训;学会分解压力,以一种坦然、平静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更容易获得快乐和晋升的机会。此外,建立并维护好各种社交圈子,确保自己在危机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和信息。

  ■观点

  35岁作为坎没有科学依据

  将“35岁”作为一个用人的界限,是我国长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在35岁以下,此后,人们普遍接受了用35岁衡量人才年轻与否的思维定势。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对职业生涯的结构规划已经有了调整和改变,但不少用人单位仍沿袭了以往的惯例,依然会下意识地将用人的年龄要求和35岁挂钩。 

  资料显示,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是35至45岁。根据通行“国际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把“青年”的年限界定为不超过45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认为,把“35岁”作为一道坎,没有科学依据。他认为,35岁现象称得上是中国特色,由于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才会导致招聘方占据主动权,可以对求职者提出苛刻的年龄要求。

  ——《人民日报》

  声音

  ●35岁是跳槽分水岭,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即习惯于原来工作和生活,不愿再“折腾”了。其实,35岁正是最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年龄。20多岁的人被许多产业型企业认为尚须锻炼,40多岁的人不受提拔或非技术骨干,往往被企业认为是“鸡肋”。35岁则代表着一代不盲从,有自我主见,经历过风雨的勤恳一族。

  (网友素积)

  ●到了35岁,跳槽的资本反而增加了:孩子大了,可以腾出手好好工作;家庭相对稳定,也不像年少轻狂时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经济条件相对也殷实了许多,经得起跳槽不顺的起落,也能负担中高端的教育投资;同时,多年的工作历练也可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这时,如果有机会跳槽,还是大有可为的。

  (钟叶,自由职业者)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还是有道理的。随着人才市场趋于理性和成熟,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会越来越器重有工作经历和业务知识丰富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并不是多读几年书,多考几个证,年纪轻就能炼成。

  (黄宇,公共关系经理)

  推荐阅读:

  职场新鲜事:盘点世界各地最爽的六大工作

  职场新鲜人:求职一定要选择世界500强吗?

  职场新鲜事:新政后白领买房最难12座城市

  职场新鲜人:菜鸟实习生的出师秘笈

  职场新鲜人:你究竟为了什么跳槽?

  职场新鲜人: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怎么办?

  职场新鲜人:工作中总是“受气”怎么办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职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