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 新周刊>新闻报道




中国梦的四个对手(一)

http://edu.sina.com.cn 2000/06/20  新周刊裴谕新

出国,曾经是无数中国青年平凡、黯淡的生活中唯一的亮光。

  在恢复了做梦的能力之后,中国人的梦想中却注入了很多外来的元素。时至今日,要想分清哪些是自己的梦,哪些是别人的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不管怎样,当所有这些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我们的情感和愿望之中的时候,世界在中国人的梦想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美国梦

  美国梦已经成了全球共做的一个梦,它是白手起家、遍地黄金、移民天堂等等的代名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期的一个外来强势文化,“美国梦”成了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做的最持久、最顽强、最具排他性的一场大梦。

  中国人的美国梦开始于20世纪初,这一点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但真正成气候则是1979年中美之间的“铁幕”被彻底打破之后,几乎是在中美建交的同时,建国后首批50名访问学者赴美。很快,80年代以留学美国为重要内容的“出国潮”便汹涌而至。就像钱宁在他那本90年代中期畅销中国的书里所表述的那样:“那时的中国社会没有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那里没有政治可投入,没有财富可追求,没有可供精神自由驰骋的疆场,甚至在私生活中也没有一方不受侵犯的个人领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年轻人需要学会的不是全力奋斗,而是耐心等待。出国便成了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线亮光。”

  《美国梦寻》成为那个时代最能激发人们憧憬和想象的畅销书,《英语九百句》成了略具教育水平的大小青年登上梦想新世界的坚实基石,能用英文流利地吐出“Tofel”一词立刻就会被周围的人另眼相看。为了考托福而逃课、怠工、请病假,成了有志之士的明智选择。

  尽管有各种形式的主流媒体向人们描绘着“美梦”变成“噩梦”的情形,最经典的“寓言”便是那个人尽皆知的洗盘子桥段,可是托福、奖学金、签证、绿卡……这些充满了美好的诱惑的字眼儿还是激励着人们义无反顾地走上“留学”这条不归路。1983年,自费留学人数仅有一千多;三年后,即1986年,数字增长了十倍,自费留学的人数达到一万多;又过了一年,到了1987年,又翻了十倍,自费留学的人数骤然突破了十万大关。

  自然,大多数“留学美国”的动机原是出于“流往美国”以至“留在美国”,所以借考察、探亲、出访、旅游、交流等等机会“遛”到美国就再也不愿“遛”回来的大有人在。80年代初,苏州一大型国有企业外派27位青年骨干去美国短期培训,一下飞机就跑了3人;3个月后培训结束,坚持回国也仅有3人。结果,有人私下议论:这3个人为什么回来了,啊是戆肚(苏州话,傻瓜)?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海外联姻也仅限于运气好得惊人的年轻女性,因此,以中国人的实力,按照有章可循的程序,自费留学就成了最多人选择的捷径。当然,所谓的自费,是相对于早几年的公费而言的。公费留学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一些幸运的名牌大学高材生的事情,自费留学看起来却人人有份:美国的大学多,欢迎外国人申请,只要托福考过550分就可以梦想成真,而且,托福成绩再高些便有奖学金可拿。拿全额奖学金在美国养活自己以至家人的故事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于是乎,无数中国青年第一次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梦想,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学英语、考托福、去美国!一时间,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年轻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迅速高涨,而且变得无法遏制,这使得一度清贫的大学老师转眼就先富起来——不过,仍然只限于那些可以在晚上出外兼职的英语教师。

  90年代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下海,炒股,房子,汽车……可是中国人的美国梦直到90年代中期还如火如炽,这从钱宁的那本《留学美国》的畅销便可窥见端倪,“疯狂英语”的审时度势还造就了一个名人李扬。那些早期或中期出去的人们不甘于自己的奋斗老是笼罩在“端盘子”的阴影中,他们开始用汽车、洋房、绿卡以至洋爱人炫耀自己的成功,这正好也迎合了国内大众暴涨的喜欢观赏富人的心态。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美国梦热销不衰。去美国的途径虽然又多了许多渠道,可是限于广大群众的财力,自费留学仍然是最好的救命草。只不过,水涨船高,中国人的聪明加上热情加上毅力,使得580分的托福成绩只能勉强算作及格线,要拿到美国奖学金托福必须考过600分,还要下死功夫去背连美国学生都为之头痛的GRE词汇。而据说在美国的大学里,留给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全是中国人在竞争,甚至中国同一所高校的学生在竞争。就这样转了一圈,留学美国这条路又从大众回归为精英。不过,“拥有一块美国的土地”却比留学美国容易多了。只要付出几百美金,便可成为一块美国土地的主人——尽管从形式上这块土地表现为一小方绿色的纸片,但它还是让不少中国人“疯狂”了一段时间。中国人的美国梦就是以这种方式表现出它无比巨大的力量。虽则“拥有一片美国土地”的梦想最终被定义为一场荒谬,但美国梦仍然顽强地在中国继续着。

  东洋梦

  与美国梦中的绿卡相对应,日本梦最诱人之处在于日元。如果说美国梦多少还可以抹上几分“个人奋斗”、“现代化生活方式”等理想的色彩,那么,日本梦只能算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淘金梦。

  除了国家公派,鲜少听说去日本的人不背负了一身的债。因此,日本梦便脱不了打工、还债、存钱、衣锦还乡的套路。日本政府原本推行的是“输出教育”的政策,非但不设置托福之类的门槛儿,甚至可以不会说一句日语——因为到日本去读语言学校就可以成为一个铿锵有力的理由。只不过日本人很会算计,设置给外国学生的奖学金名额少而又少,同时官面上又不许留学生打工,目的好明确,就是要贩卖他们的教育。可惜中国人一向是不怎么拿正眼看待日本的教育的——你们就连“大学”这两个汉字还不是跟我们学的?所以更多中国人就会借上一大笔在国内怎么干也还不上的钱,以就读生(语言学校的学生)而不是留学生的名义慷慨赴日,半工半读,甚至只工不读,拼上几年命,揣着血汗钱荣归故里。90年代初,有人说,站在东京街头随便向人群扔十个石子,准有几个会扔到上海人的头上。究竟在东京、在日本有多少上海的留学生和就读学生,谁也说不出个准数,连日本的入国管理局也茫然无所知,因为几乎每天都有签证过期“黑”掉而转入地下的中国学生,当然也就难以统计其数了。

  不管中国人的美国梦做的如何酣畅,日本梦很少逃脱得了酸辛的背景。这其中固然有中国人对日本骨子里的抗拒,有日本人对外来者一脉相承的排斥,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梦纯粹是个日元梦。9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偏僻的阿寒町建起了第一座日本语学校,因为那里从未住过外国人,所以当地人民对中国就读学生十分友好。町政府还特别为这所学校成立了以町长为首的日中友好协议会,每个会员免费负责担任两个中国就读学生的保人,学校还专门提供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活动室。校方担心就读学生吃不惯日本饭菜,又特地从横滨请来一位中国炊事员,在全日本再也没有这样对中国人如此优厚的学校了。可在一夜之间,很多中国就读学生从学校溜走,这便是震动日本朝野的“北海道大逃亡”。为什么逃亡?因为在北海道偏僻的阿寒町没工可打,而中国就读学生就是要打工!阿寒町学校首批56名中国学生,在半年之后只剩下可怜的7名了。

  在日本如果只是挣钱的话,因为工资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同样发达国家都高点,也许挣得容易点。这是很多在日本打工的中国人的心得。有人做过比较,如果在日本和美国做同样的活,美国的工资却大约只是日本的三分之二,但税金等加起来竟达35%,比日本高了一倍以上。而且,日本有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检查,日本的饭菜、生活习惯等与欧美相比更接近中国,日本崇敬中华文化的人仍然很多。可是中国人还是忍受不了一辈子呆在日本,中国人的日本梦还是倾向于“赚够了就走”,所以在中国,尤其是上海,一度出现一帮“食息族”。他们在日本苦上几年,背了二三十万元回来,就可以每天吃吃茶、聊聊天,在上海过起以前上海人所说的“寓公”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没过了多长时间,上海人炒股、开发浦东、自己做老板,刷刷刷又立起一大帮富翁,几十万就想悠悠闲闲过一辈子?笑话!

  1993、1994年,留学日本的热潮逐渐降了温。当然还是有人去日本,但是简单地打打工、赚点钞票就回来的想法已经太过老土了,因为吃同样的苦,在中国可能能赚更多的钱,何必飘洋过海呢?除非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否则,仅仅为了几个日元,日本梦已经不能展现出它的致命诱惑了。




新周刊专栏专题 
 新浪推荐
台湾海峡局势
2000高考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网络版
“周末特刊”6月16日更新
NBA季后赛
欧洲杯足球赛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新浪商城,全新改版!
新浪50M免费电子邮箱
上海都市生活
中国ICP与纳斯达克
新浪网歌手卢庚戌
2000年港姐评选专题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