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寻(三)
http://edu.sina.com.cn 2000/06/20 新周刊
武汉
王玉华(女,30岁,证券业人士):比起大街上那些晃来晃去的女孩子,我会产生满足感
我是从武汉考去天津读大学的,1992年毕业时,受父母安排进了一家研究所,那儿老同志很多,自己没有比较,也不知喜欢什么,但潜意识里觉得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所以一年后就果断离开了,并应聘去了平安证券,自己也就成了中国最早进入证券行业的女性之一。"平安"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自我认知感都是那时形成的,第一年年终奖虽然发了9600元,不过也可能是工作上的充实感和环境的宽裕使我对金钱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一年后,因男友出国,我也很自然地去北京加入了考托福GRE的行列,后来GRE的分数没过,所以出国梦也就作罢,经历了这次小挫折之后,我调整了几个月并很快又应聘国投回了武汉。比起大街上那些晃来晃去的女孩子,我会产生满足感,那是一种把握了自我后的自信。
吴薇(女,35岁,媒体主管,现住深圳):当时深圳条件真的很不错
我和先生是在武汉大学时的同学,那时的学生精神上的东西多一些,对物质没有什么概念,但刚开放那会儿,深圳无疑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当时条件真的很不错,我一直在自己喜欢的新闻行业中忙碌,我喜欢这种快节奏,它能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你朝着目标走。而我先生一直在以商业的形式从事文化传播,丰厚的回报使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理想也成为了现实,如果当初留在武汉肯定不是这种结果,所以,对于有梦的人来说,环境、机制都很重要,这就是开放城市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
詹妮(女,35岁,记者):在海南的日子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好
我和先生也是那种双双去寻过梦的人。
他原来在文化局工作,后来我们抛弃了各自的家庭和工作去了海南。但是在海南的日子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好,觉得跟那些半路认识的人一起共事,交流很别扭。特别是我回来后,朋友都问我怎么这么黑,我觉得自己像个非洲人。
后来先生在那儿亏了几十万,文人经商还是有局限,所以,我们就回来了。
生活真是恍若一梦。不过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们也不会在回来后那么快适应新的工作。
有钱没钱的日子我都过了。在我看来,有一点钱和没钱差不了多少,所以我现在的梦想是快点多多赚钱。
(笔录:苇航)
成都
童箫(男,42岁,出版社发行人员):我又灰溜溜地回来了
前几年,海南那个地方很热闹。一个书商邀我加盟,我就办了停薪留职。我以为从此我就会海阔天空大展宏图了。前年,我又灰溜溜地回来了。单位上的人见我就酸溜溜地说,发财了?听说那些个什么什么畅销书是你搞的?搞到一百万了吗?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是我没有这个脾气,受人奚落也是活该。我不是干大事的人,就应该老老实实给公家办事拿一份稳定的薪水。现在我是败兵,相当于有过变节史的人,出版社的头儿对我也不重视。现在我听说谁要出去怎么怎么闹腾,我就要忠告人家,能人是千里挑一,最好先认真自我评估一下是不是能人。
赵女士(32岁,电视节目主持人):当年那些个顾虑真是算不得什么
1993年前后,搞电视的人一窝蜂地往北京涌。那时中央电视台搞改革,很多栏目交给"外人"做,后来成功的例子比如《东方时空》、《半边天》什么的。成都走了不少人,连一些在成都已功成名就的人都走了,跑到北京去住地下室。我当时一副冷眼旁观的模样。现在想来我真是有点后悔。我在成都能做到什么程度,一眼就可以看到头。如今我要是再出去闯,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但相对来说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当年觉得有很多羁绊,下不了决心,但比起现在有了家有了孩子,当年那些个顾虑真是算不得什么。人说性格就是命运,就是这句话。
张泰川(男,23岁,应届大学毕业生):我是否应该留在成都看看?
我从大二下期开始就留意找工作,我托师兄师姐们在热门地区帮我留意。什么热门地方?北京、上海、沿海。我早就想好了,我要离开成都,离开这个我一直生活的城市,我受不了它的休闲气息,受不了整个城市弥漫着的那种无所事事的味道。但是,在我即将毕业时,今年搞西部大开发,成都当然是重中之重。我有一些外地高校的朋友正托我打听成都的就业信息。听说有大量外资(外地的资金)要注入成都,朋友说,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机会吗?我有点糊涂。也许吧。前段时间我去人才交流展看看,那些人对我都眼神放光热情相邀。我的专业很热门。我是否应该留在成都看看?(笔录:依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