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08政治考研大纲新调整考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2:05   文都教育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有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基本内容为: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从实际出发,就是应该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应该把现象当作人们的向导,用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找出事物的本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从书本出发,靠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来解决问题;经验主义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尽管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和主观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就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归根到底是要看“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第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毛泽东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得向导。”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记忆基本概念)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推动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发展。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一致。但这种一致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历史的、发展的一致,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一致。

  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克服与消除思想僵化,从而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深刻地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它昭示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性,根本在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把握规律性。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既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角度体现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获得了本质的规定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激发主体的活力,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以“求”为中介,从“实事”到“是”,超越事物的现象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内含着创新的要求。与时俱进则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总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2006年第12题考察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六、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记忆基本概念)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并对这个标准进行完整准确概括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强调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完整科学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被确立下来。这“三个有利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载入,成为检验全党的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实践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实践准则和理论准则。社会主义本质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然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心和根本任务,各方面的工作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实践中,衡量或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首先就应看其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至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其实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全面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在社会各个具体领域、各项工作中,都有其自身特殊领域,相应地也有具体规范和具体标准。但是,这些具体标准都必须对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前提,最终应当而且能够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统一起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考研 大纲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