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精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9日 22:46   新浪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

  C.是否承认运动和静止不可分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A.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B.科学发展观包括辩证的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3.“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4.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5.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

  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

  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9.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12.矛盾是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3.同质事物也有区别,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质B.事物的量

  C.事物的度D.质和量的统一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是否显著、激烈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5.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自生的B.第二性的

  C.从书本上学来的D.第一性的

  16.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17.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8.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9.“伊万是人”这个命题表明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一般不能存在于个别之中D.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

  2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普遍联系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22.“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还能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是因为

  A.形而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认识方法

  B.形而上学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有其存在的理由

  C.形而上学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D.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存在

  2.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因为

  A.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B.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的观点

  C.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D.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4.因果联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这表现在

  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C.无因之果无果之因D.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5.具体分析事物的可能性时需区分

  A.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B.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C.不同程度的可能D.真实的可能和虚假的可能

  6.下列说法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有

  A.水中捞月B.海底摸针

  C.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D.向其他星球移民

  7.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错误的是

  A.把不可能性误认为可能性B.把抽象可能性当作现实可能性

  C.不承认两种相反的可能性D.认为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有条件

  8.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

  9.“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普遍本质B.它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己”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D.“万物莫不有对”

  1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3.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

  C.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坚持实事求是

  15.“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D.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1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是

  A.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17.下列观点对“度”的含义正确表述的是

  A.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限度

  C.度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关节点D.度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18.水的三态变化对物理过程来说是质变,对化学过程来说却是没有发生质变,这说明

  A.质是多方面的B.质是多变的

  C.质变与量变的区别是相对的D.质变与量变没有确定的界限

  19.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

  D.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气

  20.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

  A.具有质的差别B.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C.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D.没有任何差别之处

  21.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其含义是

  A.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是现象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C.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并从属于本质

  D.现象中的真象是本质的,假象不是本质的

  22.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必然性

  A.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B.是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

  C.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D.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

  23.“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

  A.符合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C.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D.是一种相对主义观点

  24.离开具体条件办事情就会

  A.犯形而上学的错误B.犯相对主义的错误

  C.犯主观主义的错误D.犯折衷主义的错误

  25.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

  三、分析题

  1.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门徒去拜访老子。老子在家酣睡,孔子进去后躬身向老子求教。老子看了他一眼,张开嘴:“看看我的牙!”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

  你看看我的舌头!”孔子又看了看,老子的舌头很完整,也很灵活。然后老子就闭上眼睛继续酣睡。孔子想了想,躬了躬身就退出来了。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老子用自己的动作暗示: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从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其合理之处。

  (2)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启示?试举一例说明。

  2.“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3.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4.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