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理与价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9日 22:51 新浪考试
三、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问题的唯物论,常出选择题)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不依赖于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要注意三点: (1)要弄清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通过思想、理论形式,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形式都是人们主观上特有的,即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一种理论之所以是真理,不在于它的思想形式,而在于它借助这些形式正确地揭示了客体的内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要把真理的内容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区别开来。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而判定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所以,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认识真理却受到人们的阶级立场、世界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3)客观真理观与主观真理观的对立(重要考点,易出不定项选择题)。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则坚持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否认客观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重要考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1)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的具体性(易出选择题)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就是说,它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的统一,是具体的真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是因为: (1)客观事物是具体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从事物矛盾的关系中加以认识,从而决定了真理都是具体的。 (2)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因而真理也必然是具体的。 (3)真理的作用也是具体的。只有把普遍真理同具体的实际情况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真理的指导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依据在于真理性认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所以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主观认识自身不能作为标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作为标准;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惟一具有这个特点的只有实践。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正是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惟一性。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特别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常出选择题)。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一般地说,凡是在实践中达到了思想中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实践就被证实具有了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易出选择题)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它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真理看作永恒不变的教条,阻碍认识发展,陷入绝对主义的错误;反之,如果只承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真理看作不可靠的东西,走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有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可命制选择题)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1)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2)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创造性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六)价值评价及其尺度(可命制选择题) 1.价值评价的必要性。 实践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创造和实现价值。这就是要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客观尺度。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七)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1.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主体人的需要是丰富、具体、多种多样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及其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 2.价值选择的实现。 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即不损害和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每个人都应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主体需要的最高尺度,从而作出自己正确的价值选择。 (八)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易出不定项选择题) 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4)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 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性,人类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对象世界,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或价值追求。 (2)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特征的科学认识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之所在。 (3)真理和价值的联系和统一并不是理论抽象意义上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与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不断地促进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九)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可命制分析题) 1.科学的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惟一科学的认识理论。它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又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科学的认识论和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科学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思想路线又是科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具体化。 (十)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