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1:28   新浪考试

  三、分析题

  1.“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意义。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通过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考查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答案】(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第一,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根本不会变为现实;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它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转化为新的可能性,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但不是空想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现实根据,并具备了必要条件的。因而它是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抽象的可能性,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以变为现实的。但是,当前小康社会的实现仍然是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把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将成为一句空话。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首先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讲清楚,特别是要强调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然后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空想,但就当前来说还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分析。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回答本题,是不应该丢分的。

  【举一反三】本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命制分析题。比如,分析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哲学依据。

  2.“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通过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矛盾的各方在这一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解题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问题提出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同一性原理。考生解答本题紧紧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即矛盾同一性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逻辑思路回答问题,不应该丢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年考研政治命题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3.以下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锉辱,不可以成德。”(《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85、86页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以上材料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6、222页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相互斗争、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阻塞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解题思路】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读懂所给出的材料的基本意思再加上知道哲学家所属的哲学派别,根据要求所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答案。

  【举一反三】可以与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综合命制分析题。

  4.香港首富李嘉诚率“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访问团一行在青海大学考察,当青海大学负责人谈到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资金800万元时,这一超常规的数字使李嘉诚说:“要我马上拿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上丢一元钱,我会马上拣起来。”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李嘉诚这段话所蕴涵的哲理是什么?简述相关原理。

  (2)运用有关原理品评李嘉诚这段话,并指出给我们的启示。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内因的作用及其应用。

  【参考答案】(1)李嘉诚这段话所蕴涵的哲理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量的积累为前提,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作为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只有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才起决定作用。

  (2)量变引起质变。一亿元是个庞大的数字,但却是由一亿个一元钱积累而成。如果没有一元钱一元钱的积累,就不会有一亿元的财富。李嘉诚的财富就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此外,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李嘉诚的致富不是靠外来的施舍得来的,而是靠自身艰苦奋斗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仍然保持富后有个平常人的心态,不忘创业的艰辛,珍视已有的财富,反对铺张浪费。可以预测,他仍将取得更大的财富。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两个点:一是先答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内因的决定作用;二是运用这两个原理分析李嘉诚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最后说明富有来自于自身艰苦创业和一点一滴量的积累。这样就比较全面地将题中要求的内容回答出来。本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基本知识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5.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门徒去拜访老子。老子在家酣睡,孔子进去后躬身向老子求教。老子看了他一眼,张开嘴:“看看我的牙!”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孔子又看了看,老子的舌头很完整,也很灵活。然后老子就闭上眼睛继续酣睡。孔子想了想,躬了躬身就退出来了。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老子用自己的动作暗示: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从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其合理之处。

  (2)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启示?试举一例说明。

  【答案要点】

  (1)对立统一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同一又斗争。老子暗示孔子的,其实是矛盾的辩证法。牙齿的强和舌头的弱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二者互相贯穿、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同时,这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2)所谓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启示我们在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时,能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党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考查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所给出的背景材料非常典型地表述了“刚”和“柔”的对立统一关系。题中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关系的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由于该题的背景材料能看得懂,又由于问题提的比较直接,考生回答此题不应有太大的困难和问题。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选择题。

  6.以下是一组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上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描述上犯了过于具体、因而是空想的错误。

  材料2

  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者,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推动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材料3

  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与材料2,用矛盾观点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2)比较材料1、2、3,说明重点论的哲学思想。

  (3)比较材料1、2、3,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重点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及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材料1说明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最高纲领若是脱离了最低纲领,就会犯空想的错误,而最低纲领若是脱离了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在看到最高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低纲领,在看到最低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高纲领,把二者结合起来。

  (2)材料1、2、3表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区分主次的。在看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性的同时,必须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正在做的事情,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和出发点。

  (3)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充分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做好了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好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变。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三个点:一是回答矛盾规律的内容,然后运用矛盾观点分析两个纲领的关系。二是用重点论分析两个纲领不是平衡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要抓住当前的重点工作。最后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现最高纲领必须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前提,必须先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质变。这样就将所要求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回答出来。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7.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答案要点】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①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③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④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解题思路】考生解析此题必须首先说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它集中体观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观。以此为前提展开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体观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具体观点。沿着这样一个答题思路,就可以比较全面地答出所要求的内容。考生回答此题有两个关节点:一是必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二必须清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如果这两个点掌握到位的话,就会顺理成章地找到二者的重合点和一致点。该题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有难点。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