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1:37   新浪考试

  三、分析题

  1.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食,色性也。”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和荀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错在哪里?

  (2)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1)孟子和荀子都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人的本质特征,把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善恶,趋利避害等说成人的根本属性,并且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把人性说成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同本性。他们不懂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离开社会关系考察人性,取消了人的社会本质,抹煞了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是一种唯心史观。

  (2)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自然属性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动物没有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①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不可能有人的社会属性。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的方面。人的思维属性也是由社会属性派生出来的。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根本的属性。

  【解题思路】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代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根据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回答本题首先剖析两位思想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哲学倾向性及错误实质;然后针对古代思想家的局限性阐明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本题的难度在于对两位思想家观点的把握和理解方面。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2.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谈谈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的价值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答案】(1)价值是标志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范畴。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主体活动,就是有价值的。

  (2)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待遇和人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凡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就有价值,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

  (4)爱因斯坦就是说人的价值体现于奉献。而根据人的价值原理,所谓奉献精神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奉献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进行主动性行为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主体,奉献行为是属于大家的,而不专属于某个模范代表或英雄人物。②“奉献”与“无私”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常常是在奉献主体牺牲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的。③在很多情况下,奉献行为的客体是开放性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或事,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奉献应是一种不计回报的行为。④“奉献”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奉献没有大小高低之分。人们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件事,都是对社会的奉献。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所有有益于抗“非典”的行为都应该说是奉献。

  【解题思路】本题没有太大难度。要求考生先阐述人的价值理论的内容,然后再根据爱因斯坦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对奉献精神的理解。这类谈体会的分析题,为考生充分发挥理解力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常命题的一种类型题。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3.阅读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
长城
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对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哲学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1)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

  (2)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综合分析在这次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考生回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所给出的材料和所提问的问题,运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说明。本题有相当的难度,比较全面地回答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类型的题则是近几年常出现的。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用直接命题的形式命制分析题。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