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模拟题之分析题28-38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7:02   考研教育网

  2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材料2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次设立的成都市、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1

  (1)结合材料1说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2指出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不同点。

  (3)说明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新格局。

  【参考答案】

  (1)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这一地区加快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第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三,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

  (2)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背景和目的不同。后者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设立的,目的是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探路;前者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设立的,为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任务和手段不同,后者主要是为了开放,任务是引进外资等;前者是综合改革、制度创新,任务是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路子。第三,地域和模式不同,后者主要是着眼于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前者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出发,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格局。第四,基本要求不同,后者主要是着眼于效率优先,前者主要是着眼于兼顾公平。

  (3)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2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经济的明显影响就可看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我们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我们满足于运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参与低水平、低层面的国际分工,结果资源浪费了不少,环境破坏了很多,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劳动力血汗收益。《华尔街日报》在去年有一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和瑞士合资的罗技公司鼠标每年卖到美国两千万个,全是在苏州生产的。每个鼠标的售价是40美元。在这40美元中,罗技公司得20%,就是8美元;分销商零售商得37.5%,15美元;还有零配件的供应商,像得克萨斯仪器作元器件的得35%,14美元;中国得7.5%,3美元,这3美元里面包括几百个工人的工资、水电费等生产费用。

  ——转引自《学习时报》第307期

  从上述材料中应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参考答案】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式的。我国走的是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要解决这个问题,走出这种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上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产业发展和经济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30.下面是关于我国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2005年我国GDP达到18.23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学习时报》340期刊登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执笔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

  材料2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材料3

  2006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我们目前有两个目标。一是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第一是要有成果,第二是全体人民共享。这两个目标紧密联系,唇齿相依。没有成果,谈不上共享;没有共享,成果不会保持长久。

  材料4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和2,谈如何认识我国的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

  (2)结合材料2,3,4,说明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性,总体上看是合理的、必要的,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我国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大的领域里拉大。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调节,就可能危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当然,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全社会实行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也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在我国现阶段,要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一部人先富产生的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并非少数人成为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的两极分化。

  (2)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应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3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现象?

  (2)说明我国2020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3)论述科技、人才、教育三者的关系及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材料1说明我国的研发投入、科技贡献率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

  (2)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主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科技、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科技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巨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为此,对知识分子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下决心,采取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并建立经常性、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3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2007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如: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当日起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l‰调整为3%o;6月24——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可根据实际需要停征或减征利息税,会议审议并批准发行15 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根据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材料2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改革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请回答:

  (1)说明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任务、目标。

  (2)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的水平?

  “参考答案”

  (1)实施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提高调控水平的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的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要坚持稳定基本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从体制和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重在落实,保证政令畅通,把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3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l: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 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 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 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摘自《学习时报》第298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3)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是有其经济根据的: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也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收人差距的过大,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利于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碍于公平,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效率,必须认真解决。

  (3)要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第二,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四,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曾培炎:深刻理解《建议》基本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请回答:

  (1)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什么?

  (2)这里所讲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4)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5)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参考答案”

  (1)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

  (2)这里所讲转变是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王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重要原因。

  (5)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制定“十一五”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要发展规模经济,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2007年5月29日,因太湖暴发大范围蓝藻,江苏无锡市发生饮用水危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泊中有七个是五类水和劣五类。

  材料2

  据有关材料,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l6个。

  材料3

  2006年我国能耗虽然扭转了近年来连年上升的势头,下降了l.33%,但仍然没有达到下降4%的预期目标。

  请回答:

  (1)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

  “参考答案”

  (1)从客观的角度讲,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在我国是集中在近二三十年中进行,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因为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是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一方面,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36.试说明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所做的努力并批驳“中国气候威胁论”。

  “参考答案”

  (1)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生了较大节能效益。1991年至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年均10.2%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期,中国累计节约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8亿吨。

  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初步估算,l980年至2005年,中国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约30.6亿吨,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吨,减少毁林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

  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累计少生3亿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计算,每年少排二氧化碳l2亿吨。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中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

  (2)在气候问题上,有些人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这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事实上,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不论从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都是错误的。

  一是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l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更少。

  二是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l950年到2002年的50年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位居世界第92位。

  三是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1990年到2004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个百分点,但中国仅增长0.38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前夕,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夫里·豪在接受中新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国两削”在香港执行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在英国议会大厦略显嘈杂的咖啡厅里,杰夫里·豪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我印象中,自我第一次去那儿起,香港就一直在发展。”在他看来,香港回归中国十年,虽然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但香港已经更繁荣了,现在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都回来了。“一国两制”当初是中英两国需要落实细节的原则,现在已经有了十年的实践。杰夫里·豪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执行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杰夫里·豪说:“我没有注意到香港有什么大变化。香港变得越来越民主。我也许该强调,英语在香港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香港将像现在一样保留很多东西。”

  杰夫里·豪认为:“尽管面临更多竞争,但香港仍然能保持兴旺。在金融、高科技和企业精神方面,香港仍扮演一个特别角色——香港是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是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通过其证券交易所和各种国际银行,香港依然是多数公司想融资的地方。”

  ——中新社伦敦6月10日电

  材料2

  最新出版的《时代》周刊以25页的篇幅探讨回归十年香港的变化,并以“晴天,有云”为题展望了香港的未来。

  文章称,《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1995年曾预言回归将令香港死亡,但回归不但没有令香港死亡,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活力:“《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曾不荣誉地、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给它带来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生命力。

  文章指出,香港过去十年经历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当世人以为香港贵为福地的气数已尽,香港却一一熬了过来。在回归前夕,股市指数(香港健康的关键睛雨表)维持在当时的历史纪录l5 200点,如今它徘徊在21 000点大关附近,物业价格亦稳步上扬。“作为一个兴旺的中国的一部分,这几乎保证它可以永远繁荣。”文章写道。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指出“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具有的重要意义。

  (3)十年来在实践“一国两制”事业中有哪些宝贵经验?

  “参考答案”

  (1)说明“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了巨大成功,充分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实行“一国两制”,对香港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各国投资者有利,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

  (2)“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化的独特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第四,“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第五,“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3)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第62届联合国大会纽约时间2007年9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总务委员会闭门会议。针对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一案,尽管有3住所谓台湾的“友邦”为台当局发声,但本案仍以24比3遭否决。这是l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第15次明确拒绝将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列入联大议程。

  9月21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批准联大总务委员会的决定,拒绝将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

  请回答:

  (1)联合国第l5次否决“涉台提案”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决反对陈水扁当局的“申请入联”和“入联公投”?

  “参考答案”

  (1)说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联大第2758号决议早已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联合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领土范围从未改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当然包括台湾在内。台湾当局和极少数国家抹杀史实、断章取义,企图歪曲甚至推翻第2758号决议的做法是徒劳的。陈水扁的“台独”挑衅,是注定要失_败的。

  (2)陈水扁当局无论是“申请入联”,还是推动举办“人联公投”,都是图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都是为对内推动“台独制宪”、对外谋取国际社会承认创造条件。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我们设有丝毫妥协的余地。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也做好了坚决制止一切“台独”冒险活动的必要准备,如果陈水扁当局不顾警告和国际舆论的谴责,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图谋分裂国家的民族败类,最终都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上一页] [1] [2] [3] [4]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