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高能物理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两院院士简介如下:
何泽慧——院士 女,1914年3月出生,山西省灵石县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1940年在西德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1948年先后在德国柏林西门子物理研究室,海德堡皇家核物理研究所和法国法兰西学院原子核所任研究员。何泽慧同志曾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和高能物理所任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她的研究方向是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何泽慧研究员一直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及实验工作,研究并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事例,还发现了铀的三裂变和四裂变现象。她领导建立中子物理研究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孝威——院士 男,1931年10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原子能所、核工业部九院、高能物理所工作。并先后到杜布纳联合核子所,联邦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瑞士欧洲核子中心等处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粒子物理实验、核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内容:1. 分子核医学,着重在用PET和FMRI进行脑功能实验及其图象分析。2. 发展近场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 L3实验数据分析(国际合作项目)4. AMS实验数据分析及探测器研制(国际合作项目)。5. 主编《粒子物理实验方法》、《正负电子物理》等书。
谢家麟——院士 男,1920年8月出生,河北省武清县人。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7年赴美留学, 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1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与技术;自由电子激光。专题研究:关于加速管结构,加速器自适应前馈控制系统,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等。著作有"速调管群聚理論"(与趙永翔合作),主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与北京谱仪"一书。发表科学论文数十篇。
曾获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胡刚复物理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方守贤——院士 男,1932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7年--1960年在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及联合核子研究所实习和工作,1982年--1983年在西欧中心工作。1984年起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领导BEPC建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
方守贤研究员长期从事加速器理论研究及设计工作。所做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粒子动高能物理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中不等性现象"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86年--1992年,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建设、调束运行,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冼鼎昌——院士 男,1935年8月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62年在丹麦尼玻尔研究所任博士后,1980后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及日本东京大学访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同步光在晶体学中的应用。
1990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装置-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在同步辐射光源、插入件、同步辐射光学等多方面多有贡献。1990年因这项工作成为当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其后领导开辟了一些重要的同步辐射应用研究领域,如X光光声EXAFS谱学、元素的三维分布无损成像方法等、取得首先在国内探测到X光的光声效应、 同步辐射在地矿科学中应用等重要成果。
长期以来,在粒子的唯象分析、粒子的对称性、层子模型、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经典理论、格点规范场理论、自由电子激光等相当广泛的理论物理领域中从事研究,先后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科学技术二、三等奖、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三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奖励。
叶铭汉——院士 男,1925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核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物质结构研究及正电子技术表征。
五十年代在赵忠尧先生的领导下建成质子静电加速器,开展核探测器研制。六十年代负责静电加速器的运行和改进,并开展低能核物理实验。七十年代初在静电加速器上进行核分析方法应用研究。七十年代中开展高能物理粒子探测器研制。八十年代领导北京谱仪的研制,并参与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1984年至1988年担任高能物理所所长,建成北京谱仪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李惕碚——院士 男,1939年6月出生,湖南省攸县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基础科学前沿项目"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
实验观测--主持研制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进行对宇宙硬X射线源的气球飞行观测。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准确处理稀有事例的置信分布方法;导出了估计对象--背景观测可靠性的公式,已在国际多学科研究中广泛应用;创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显著提高了结果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数据分析--在建设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库及分析系统的基础上,由分析空间高能天文卫星数据首次获得天鹅座X-3的高能γ射线像,发现γ射线暴的长期变化现象等。天体高能辐射模型--建立了银河γ射线的统计模型,首次给出银河宇宙线产生高能γ射线的定量估计,并指出2CG星表中的宇宙γ射线点源约有一半是不真实的,经过多年争论后,这一模型的正确性被观测证实;建立天鹅座X-3γ辐射模型,宇宙γ射线暴的等离子体放电模型等。
张宗烨——院士 女,1935年1月出生,北京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以来,六次应西德Tubingen 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邀请,赴该所进行原子核理论方面的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原子核物理理论
张宗烨研究员先后在低能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的非核子自由度、Λ超核的超对称结构和Λ-N相互作用、π核反应的微观描述、核内夸克代表性工作有:"核物质新形态和相对论效应"研究(获 1978年高能物理所重要成果奖), "准门口态结构与π核反应的微观描述"(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Λ超核的超对称结构和Λ-N相互作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核力中程机制的夸克模型理论",包括:单交子交换正反夸克对产生模型,六夸克集团的影响,禁闭势的效应以及超子与核子相互作用的夸克模型理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森玉——院士 男 1939年12月2日出生,福建省仙游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8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1986年作为工程主持者之一,主持了"七五"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BEPC)工程。负责BEPC储存环的初步理论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 主持 BEPC 工程的总体调束。BEPC的主要性能在J/ψ能区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受聘在美国超导巨型对撞机实验室工作三年,研究多束团强流不稳定性及其抑制课题。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