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认识的发展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2日 14:58   新浪考试

  第二节 认识的发展过程

  7、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考点提示】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其中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沦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同客观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8、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0、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考点提示】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考点提示】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