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线讲义:马哲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
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科学发展史证明,科学实践中某种“偶然”常常可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如苹果从树上落于地面的偶然现象启发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怎么理解?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被否定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4.为什么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性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在这里“擒”和“纵”,“取”和“予”各是一对矛盾。这句话体现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这种曲折性,在“擒”、“取”的道路中会出现“纵”和“予”。
“欲擒故纵”,首先确定目标,即是要擒拿的对象,这就是欲擒,故纵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擒拿的目的。因此,遵循的方法论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是如此,首先确定取的对象,并且给与索取对象一定的方便,目的还是为了取之,而且更完整的取之,更彻底的取之。例如,警察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发现某个犯罪嫌疑人,但是,警察却不去直接抓他,而是在暗中监视,让他跟其同伙联系,在掌握足够的证据以后,撒下一张大网,把犯罪嫌疑人所在的组织一网打尽。
因此,我们可以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5.为什么说“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质与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该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质是区别事物的根据,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
(2)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数量规定性。量是客观的,是事物所固有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质的变化。对量的把握反映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做任何工作既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更要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3)质和量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制约。质是量的基础,离开了质,量毫无意义,一定的量总是表示某种物质的东西的多少;量又制约质,没有一定量的质是不存在的。掌握质和量的统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把握事物的度,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指保持事物质所规定的量的幅度、范围和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主要强调发展既要有量的扩大,也要有质的提高,着重从质与量相统一的角度体现“又好又快”。保持适度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是从量上要求的,但更要强调质和效益。改善发展的质量,既要求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改善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发展的效益,既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求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要努力在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体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注重当前的同时,必须着眼长远,努力使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当前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人口、资源、环境是事关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要下更大的决心和气力保护资源和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努力使资源消耗、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因此,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