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量子力学》专业课满分经验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 14:33   高联教育

  大家好,我是高联的一名学员,今年以427分的总成绩考取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更令我高兴的是我的《量子力学》这门专业课考了满分——150分!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是非常难学的一门学科,这门学课中有大量的新概念,新的数学方法,并且这门课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等有较高要求,所以我在这门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回想了下,对这门课的复习时间占了我考研总复习时间的40%左右。

  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政治和英语两门公共课,以及普通物理(甲)和量子力学两门专业课。接下来我主要谈下量子力学这门专业课复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明确考试要求及考查内容。

  我认为考试前要清楚报考单位对《量子力学》这门课的基本要求以及主要考查内容是什么,应当按照其要求出发,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的复习。中科院《量子力学》考试的重点是要求熟练掌握波函数的物理解释,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基本性质和精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近似求解方法,理解这些解的物理意义,熟悉其实际的应用。掌握量子力学中一些特殊的现象和问题的处理方法,包括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对易关系、不确定度关系、态和力学量的表象、电子的自旋、粒子的全同性、泡利原理、量子跃迁及光的发射与吸收的半经典处理方法等,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中科院对量子力学这门课考查主要包括以下9大内容:①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②一维势场中的粒子③力学量用算符表示④中心力场⑤量子力学的⑥自旋⑦定态问题的近似方法⑧量子跃迁⑨多体问题,复习过程中应当主要对这些内容下功夫。

  2、划分复习阶段。

  量子力学是比较难学的,我认为分阶段、有针对性复习能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对此,我将自己的复习过程划分成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按照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量子力学》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将参考书目看了一遍。中科院《量子力学考试大纲》中指定的参考书目是《量子力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这本书是由曾谨言编著的。此阶段看书以理解为主,不必纠缠于细节,将不懂的知识点做上记号。

  第二阶段:我对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熟练掌握的内容以及理解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并且按相关要求对将这门课进行了第二轮复习。另外我认为在这一遍复习中一定要把历年试题弄到手并且仔细分析,因为真题体现了命题单位的出题特点以及出题趋势等。另外,我认为真题要比大纲更有用,因为从大纲中看不出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从真题中得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掌握真题也是不理智的做法,如果一个考生仅仅掌握了历年真题的内容,那么考试后他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年的题真偏。其实,不是题偏,而是他没有把参考书上的东西完全掌握好。所以在这个阶段中我仍然以看指定的参考书为主,着重解决了在第一遍复习中留下的疑问和在做真题中自己不会的题目。对了,此轮复习一定要做一份笔记,将主要内容归纳出一份比较简洁的提纲,以便于下轮复习。

  第三阶段:将专业课过第三遍,这一轮注重结合上一轮的笔记和提纲有重点的,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由于专业课要求答的深入,所以可以找一些专业方面的期刊杂志来看下,扩大下自己的视野范围。这一阶段大家也可以找些习题集来做下,不断巩固自己掌握了的知识点。

  第四阶段:这一轮要将参考书快速翻几遍,以便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把握并且牢记于心,同时要进行查缺补漏,不要放过一个疑点,要注重的是此时不能执着于细小的知识点,要懂得抓大放小,掌握最重要的知识点。另外可以根据对历年试题的分析以及对本年度的专业考试做出一些预测,并对考试的时间安排及如何进行考中心理调节做下演练。

  3、调整好复习心态。

  良好的复习心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戒骄戒躁,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解决了难题也不要欣喜若狂,总之我建议大家应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复习。

  最后,真心祝愿09年所有量子力学考生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注:我的考研成绩——政治:73,英语:68, 普通物理:136,量子力学150,总成绩:427 )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