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博士生自杀引发热议,多位博士感慨,博士生生存状况不如普通市民
武汉大学博士杨志高疑因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在家中自杀(本报昨日报道)。记者了解到,杨志高生前在武汉大学重点实验室工作,读博5年仍未毕业,一直感觉压力太大。
杨志高的突然离世引起了博士圈内及网友的强烈关注,“毕业论文难过,心理压力大;经济条件差,生存状况不如普通市民。”昨日,在接受采访时,多位博士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留校在重点实验室工作
据了解,杨志高的本科和硕士学业都在武汉大学完成,学的是理工类。因表现不错、成绩优异,他被导师点名留校在重点实验室工作,后被招为博士生,从事测绘遥感工程方面的研究。杨志高非常聪明,学术态度严谨扎实,在读博士的几年里,也发表了一些成果,而他对研究成果要求苛刻,总是再三斟酌,以求精益求精。这样,使得他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相比,数量上偏少,但他的每篇研究成果都具有代表性。
据接近杨志高的一名知情人士称,他读博士已有5年了,去年曾写过一篇论文,但未能如期发表。而到了今年,又因各种原因,杨志高担心写好的论文不能通过。看到其他同学都顺利完成,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也更加拼命。
平时话不多 追求完美
据杨志高的同学介绍,虽然杨志高的论文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他太过于追究完美,做事情也很认真、一丝不苟,总是想把事情做得足够好。
杨志高是汉川人,他的家看起来很普通。一位邻居告诉记者,平时他上下楼经常会碰到杨志高及其父亲,见面后就打个招呼。“他们父子两人话都不多,都不是那种主动找别人说话的。”
邻居对杨志高的突然离去表示惋惜。
【讲述】
8年论文不过关 博士自述毕业压力
尽管博士论文一次没通过,但没必要走极端,因为博士毕业不是唯一目标,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也非常重要。——冯先生
“博士论文难通过,读个七八年是正常现象。”昨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张继涛对记者说,博士这个群体既要承受身心劳累,还要面临情绪上的迷茫,压力的确很大。
张继涛说,博士分全日制博士生和在职博士生两种。正常情况下,4年可以拿到学位,但也有不少人读了七八年还没毕业。这种煎熬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攻下博士学位有很多硬性指标,除毕业论文外,还需要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篇数的论文。张继涛称,他的一个朋友在武大读历史学博士,已经8年了,还不能毕业,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主要是学术研究不过关,论文达不到要求。”
从武汉大学生科院毕业的博士冯先生昨日告诉记者,博士面临的压力确实比较大,来自家庭的、学习上的,还有工作上的,“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
冯先生说,他读完博士也花了5年时间,在SCI上发表文章后,于2007年才毕业。“理工类博士的标准是很高的,必须要在SCI上发表论文,才能参加答辩被准许毕业。不然,就拿不到博士学位。”
冯先生对杨志高的离去表示非常痛心。他说,导师一般都会带不少的博士生,不少博士生都没能得到锻炼机会,或者没有得到导师的更多关照,以致迟迟难以取得研究成果。
此外,博士一般每月只有400元的补贴,导师会根据博士的表现,每月另给200元钱,一个月也就600元钱。而不少博士要么结婚了,要么考虑工作,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这导致博士生有时候生存压力很大,有一些人也因此精力分散了,不能专心去好好做研究。
冯先生认为,尽管博士论文一次没通过,但没必要走极端,因为博士毕业不是唯一目标,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也非常重要。“我也有很多烦恼,面临着很多压力。”冯先生说,他感到压力很大时,就去找同学踢球,一起聚会聊天,来释放压力。
【心理专家】
高知群体更易产生自杀情绪
对于杨志高的自杀行为,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梅福表示,博士生压力大,引发心理的问题在全国都不鲜见,应该引起重视。
严梅福说,他经常会接到一些压力过大的博士生求助,为他们做心理咨询。有一位华科大博士生,向某杂志投稿两年都没能发表,一提起这件事就痛哭流涕,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这几年,高知人群中自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他认为,心理承受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无关。实际上,高知人群往往思想更敏锐、智商更高,比普通人的认知更远,容易陷入孤独、无望的情绪,因而比普通人更易产生自杀情绪。
严梅福表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对博士生的考评门槛并不高,不可能降低毕业门槛。博士生必须调整心态,增强自我调剂能力。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应及时和导师沟通或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本报记者 邓辉 郭婷婷
【链接】
SCI(科学引文索引)
据了解,重点高校一般都要求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而理工科博士生发表的两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发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的索引源刊物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