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理清理论发展脉络,着重宏观把握
(一)从一般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辨证唯物论)、“世界怎么样”(唯物辩证法)、“怎样认识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三个主要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不仅指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更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相对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单行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分析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开始,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和作用。只有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这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新增考点。
3、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等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既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旧形式的缓和和克服,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应坚持的基本的观点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和调整,是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也不利于我们在与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时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不利于我们在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新,特别是重点阐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读薄用精,重点认知关键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考研政治课中属于基础学科,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性的严谨。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均为命题者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反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测试学的角度看,只要我们对该学科的关键原理加以梳理,找出其作为主观题的考查角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两部分的内容。对于客观题部分,以重点阅读、理解为主;对于主观题部分内容,以重点记忆、思考其命题角度为主。更进一步,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由于经过20余年的考试,其重点已反复、多角度命题,2010年考查的一个关键点也在于此,这是其一;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10年对考纲加以修订,必然新增若干考点。从一般意义上看,这亦是考试的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重点原理及其考查方式
1、在辨证唯物论中,其重点原理是如何看待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这是新编教材中的第一个关键原理,亦是新增考点。
2、在唯物辩证法中,其由“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组成。其中,两个观点分别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应重点记忆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至于内容,以记忆2006年第38题选作题Ⅱ第一问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至于答题思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第二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是否违背了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至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则是第二问“分析人类怎样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的内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原理考查的一个重点指向即理论联系实际型。
(2)在“三大规律”的质量互变规律中,应重点记忆度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参考真题是2005年第34题。至于内容,不在赘述。另外,质量互变规律内容及其方法论要求属于未考点,考生需引起重视。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明确了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它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亦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参考真题是2004年第37题选做题Ⅱ。另外,该题的第2问是“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的理念的分析。它应和政治经济学中新增考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其变化结合理解。这样,就有了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跨章节、跨学科的综合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向。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有
第一,从总的看,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2002年理第35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及其方法论要求(2008年第34题第3问: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第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方法论要求(2007年第38题选作题Ⅱ第1问: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用辩证法的观点”指的是辩证法的某个观点。至于其它则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总的观点要求(2006年第34题第2问: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其主要内容是:所谓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第三,矛盾的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中,应重点认识和谐的本质,它是本学科的新增考点,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矛盾问题的精髓。尽管2009年第34题第2问: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考查了矛盾的特殊性,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我们革命、改革和建设坚持走自己道路(毛邓三概论)的哲学依据之一,因此,需引起重视。
第五,由于2009年第34题第2问考查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两对范畴,因此,要复习的其他三对范畴分别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原因和结果等,其命题指向应为客观题。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认识的产生、本质、过程和结果。(1)在复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区别;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再次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相同点(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2)其主观题的命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单纯考查认识论中的相关理论。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07年第34题)、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1996年理第29题)。第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1989年理第39题)、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1997年文第27题);第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未考点)。
4、在唯物史观中,其主观题的命制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其基础原理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未考点);第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分析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2000理第35题);第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第四,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重点原理及其考查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观题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从一般意义上说,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经济运行的规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商品经济运行的最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其考查的指向包括三个层面: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1997年理第27题: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的原因);②是价值规律的要求(2001年理第36题第1问: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说明邯钢主要改革措施的科学依据);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性(2006年第34题第2问:“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第二个层面的经济运行的规律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1993年文第30题: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用的意义)、社会再生产规律(2000理第33题: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宗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省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政策),平均利润形成理论(1995年理第27题: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等。第三个层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有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2006年第34题第1问: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时,农场主把牛奶导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第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本要求。对此应如何看待呢?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所涉及到的命题指向有:一是垄断和竞争的关系(2008年第35题);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三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2004年第35题:①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②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角度所涉及的命题指向则是新增考点,着重于阐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及其变化,其命题指向应是主客观题。
第三,在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全球化,其考查的指向有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2002年理第37题);二是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体之间的关系(2000年文第36题);三是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关键问题(力拓间谍案)。这也是当前考查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其属于新增考点,其命题指向应包含主客观题。其复习指向应以全面为主。至于复习中的重点以上已提到,不在赘述。
总之,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得出复习本学科的思路:掌握宏观框架+认知已考点和新增考点+重点原理+历年真题练习。如此,方能实现对教材“读薄用精”、事半功倍的复习目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