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系统阐述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它以近现代中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为主题,以中国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三个选择”为主线,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历史。其中,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它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在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也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在教材的编撰体系上,它包含教材第一到第七章的内容。其中,前三章叙述1840至1919年共80年的历史,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第四至第七章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的历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胜利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从教材编撰体系上看,它包含教材的第八到第十章。其中,第八章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第九章到第十章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60年的历史。
一、纵向延伸,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中国的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为实现“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思想和领导基础。进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大历史任务。
首先,中国近代史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等一系列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其次,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再次,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此,在中国共产人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当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实现了两次党外合作,分别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大革命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众多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克服了党内“左”和“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指导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自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此,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挫折。这为邓小平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指导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四个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不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见微知著,系统把握客观题命题指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唯一带有“历史课”色彩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其在考查时要求考生准确认知其相关知识点,如历史人物、事件、会议、著作及重要的时间、地点等。这是其客观题的重要命题指向。具体而言:
第一,认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所谓基本国情,包括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点、中心任务等。
16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以分为三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面对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的7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在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后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所面对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直至当前,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认清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经验教训、及主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如,1840年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以及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对中国社会、国家主权的影响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革命宗旨及其由《天朝天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转变;洋务运动的性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所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康有为、梁启超等与戊戌变法;孙中山等与辛亥革命;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等等。要总结这些历史事件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或把握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及教训。相应地,还要把握相关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评价。
第三,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党派组织、重要会议和文献著述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建立过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等党派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国共两党之间,还有民盟等中问党派。要了解和把握各党派的政治主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召开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历史义献及历史人物的代表性著述,例如,教材中提到的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荣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视察南方时的谈话等,要把握这些著述的中心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认清“三基”,勾勒主观题命题指向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历史问题中,应着重于认清历史的基本原因、理论、基本经验和教训。而这正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观题的命题指向。
第一,从基本原因看,例如,近代中国从1840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那个成立前夕,历次反侵略斗争为什么会遭到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为什么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等等。
第二,从基本理论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纲领、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纲领、路线,等等;
第三,从基本经验和教训看,例如: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以及实现的历史经验和来自“左”和“右”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损失的教训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基本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等等。这些重大问题,要求考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做到融会贯通。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为现实社会的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因此,在把握历史的重大事件时,不仅要认清事件的本质,更要从发展的角度,对前后性质不同的事件进行横向对比,认清其历史进步所在。比如,鸦片战争中清朝内部的投降派和主战派之间的不同主张;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对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革命论战;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党在不同时期关于革命道路主张的对比;党在不同时期关于土地路线的对比、三个建国方案的对比等,都体现了历史的递进性和发展的不可逆转性。这也是重点考查的问题所在。
总之,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言,由于是新增学科,其着重要求考生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