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0 年考研报名正式开始,其实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就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虽然,报考迫在眉睫,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徘徊在抉择中。确实,学校、专业及方向的确定选择牵扯到的因素交错繁复,头绪太多,因此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对于在职人员等来说,选择还相对简单一些。但对于在校生而言,选择就相对困难一些。按照报考类型所涉及的考研难度总结以下几点:
本专业本校报考
这是最为轻松的选择,一来本专业课程已经在本科阶段仔细学过,而且很熟悉教师的授课重点和命题风格。二来只要不是被系里老师深恶痛绝,一般多少总能获取考试范围、命题重点、阅卷判分等方面的优惠。据统计,对普通专业而言,本专业本校报考的成功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情况。
本专业跨校报考
相比本专业本校报考,有两点不利:一是专业课程内容和重点可能有些区别,甚至很大区别,例如人民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侧重宏观计划,而北京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则偏重财政金融;二是老师等不太熟悉,难以获得额外的优惠。
跨专业本校报考
由于专业更换了,难度变得较大。而且,两个专业之间关联越小,难度越大。比如法律转为财政金融的难度就要大于从经济学转为财政金融。所好的是仍然在本校,可以就近利用课堂、同学、教师等各种资源。
双跨报考
通常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特别是一旦所报考的学校在外地,则难度就更大了。然而这种情况有时也能激发起人的斗志,通过艰苦拼搏,往往能出奇制胜。对2001年北京地区北大、清华、人大和师大四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调查发现,大约有30%的专业状元是跨专业跨校报考的,或许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家在对上述四种模式进行选择时,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
个人方面的因素
1.专业意愿。很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因此目光必须长远一些,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专业前途,而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2.考研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种:一、必须考上好专业好学校的;二、只要能考上就行的。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考研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真实有效的信息
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必须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对比。总的来说要注意几点:
1.目标院校的竞争态势。一是看目标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是高于还是低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考录比,了解竞争的激烈程度。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有助于看出某种趋势。
2.目标院校的录取情况。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很大,因此必须详细了解诸如实际录取名额、是否公平公正等等信息。通过对比,确认哪种模式对自身有利。
3. 目标院校的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并根据自身基础进行分析、比照。这对于考试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