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东方陈向东谈考研冲刺:如何从180万人中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 15:47   新浪教育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已经离考生们越来越近了,不管是准备好了还是没准备好,考研者已经一脚踏上了冲刺的“快车道”。考研冲刺班要不要报名?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剩下的时间进行冲刺?如何调整心理状态迎考?为了给考生解答疑惑,新浪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东博士于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13:0 视频:新东方陈向东谈考研冲刺阶段注意事项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频道 0-13:30做客新浪分析2010年考研形势,提醒考生冲刺阶段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助考生们一臂之力。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娄雷: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2010年的考研已经拉开帷幕,在14号的时候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现场报名确认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了,很快我们的相关数据就会通过媒体对外发布。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大家该怎样去复习呢,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意怎样的问题呢?在今天的聊天室当中,为大家请到我们的老朋友新东方高级副总裁陈老师来到聊天室和大家交流,陈老师先跟同学们打个招呼。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东博士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东博士

  陈向东:新浪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娄雷:说起考研,它和未来的就业紧密相关,很多人认为考研是逃避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这种提法,您赞同吗?

  陈向东:考研并不是逃避就业,肯定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有时候人的成绩代表过去,而学习才真正代表未来。因此参加考研的话肯定是对未来的最有效的投资。

  主持人娄雷:对于就业来说,大家都觉得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就业影响非常大,而且很多大学生因为金融危机的缘故找工作就会觉得很艰难,您觉得今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这么多,和金融危机有怎样的关系?

  陈向东:根据目前的估算,2010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会再创新高,达到180万人次左右,尽管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相比较2008年有较大的提升,这个提升背后跟整个就业有密切相关的。对于目前的局势,有人说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可能去学习是一种最应用的决策的,在经济最低迷的时候,你学习的机会成本相对比较小的,所以很多人选择做不同的尝试,其中考研是非常好的选择。

  主持人娄雷: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深造的过程,您对研究生特别提出很多忠告和好的建议,比如说像很重要的一些同学们提到的在校期间大家没有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只是去做学习,比如今年研究生考试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专业硕士的招生,是不是给大家释放出来的信号,大家在研究生的就读期间,也要注重所谓未来工作能力的转移。

  陈向东:今天查看一条新闻是印度时报的一条新闻,对印度这么多年的学位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和学生教育相比较的话,发现在印度国家专业性的、职业性的专业它在市场上的就业非常技术竞争力,印度某种意义上和中国有非常多的相同性,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的舞台,在中间审视中国教育的时候毫无疑问的,在整个教育当中应该有更多的技术类的,专业类的一些人才能够到社会当中,来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关注到一个很积极的变化,在2008年年底教育部说当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提升是5%,这是应对金融危机,因为学生的出口不好解决。到2009年11月份的时候,教育部下发文件,各个高校把更多的指标投放专业学位的教育,对研究生的规模和结构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整,更好满足社会的发展。我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在专业的学位数额上,可能会有更大的增长。

  主持人娄雷:很多人都觉得专业的硕士应该说是新生的事物,大家都不是特别了解。虽然现在报名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大家未来要走进学校里读书,我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一直没有想明白,考研调剂有没有把同学从专业硕士学位调剂到那边或者这边调剂到那边,还是学术型就是学术型的,专业型就是专业型?

  陈向东:目前中国运作来看,专业学位里在专业学位板块进行调剂,目前两者的融通性比较小。真正一个好的教育,好的制度应该是能够让两者之间相互跨越,我们知道有时候人在某一个点上的选择发生失误,怎么样让失误之后的选择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目前考虑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