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冲刺背诵20讲(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11:32   跨考教育

  第七讲  近代中国人民对中国出路的艰难探索

  冲刺要点归纳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近代中国,一步步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进行不停地反侵略和对中国出路进行不屈不挠的艰难探索的过程。尽管都失败了,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一、毛泽东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述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在其著述中第一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完整概念。此后,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不但明确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完整概念,而且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自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对中国出路探索的过程

  (一)人民群众与爱国官兵反侵略的战争

  1、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1月,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

  (1)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第一,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第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洋务派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第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第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二,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第三,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3、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2)戊戌维新运动

  第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向皇帝上书(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设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第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三个方面展开。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客观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后者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维新派希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却又从根本上不敢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实现改良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第二,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第三,更致命的是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