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冲刺背诵20讲(十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12:16   跨考教育

  第十九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冲刺要点归纳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材料,2005年第35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图表略)

    1989 1992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1 2003
GDP增长率 4.1 14.2 10.5 9.6 8.8 7.8 7.1 8 7.5 8 7.8
就业增长率 1.83 1.01 0.9 1.3 1.26 1.17 1.07 0.98 1.3 0.98 0.9
就业弹性系数 0.446 0.071 0.086 0.14 0.14 0.15 0.151 0.123 0.173 0.12 0.12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②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①从表面数据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成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新就业人员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 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时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摘自人民网

  结合以上材料理解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哲学依据,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创新性运用。

  第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讲话,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享有者。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动力。

  第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首先,共建共享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其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再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实践意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力同心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材料题:以下是关于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组材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