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多高,路多宽
讲述人:王同学,河北师范大学业本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生是需要不断超越的,如果你老是停留在原地,会变得越来越有惰性,而世界的另一种风景,可能你就没有机会欣赏了。考研也算一种超越,超越过去,走向未来。不管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可以说,你努力着,前进着。我是师范类院校的,学校不是很知名,一直以来就认为考研是自己打开另一扇窗户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很牛,当时自己的压力很大,连我们的教育学老师也反对我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觉得我可能有点自不量力了;我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虽然与教育学相关,可毕竟还是有差异的,而且我对相关信息了解得非常少。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准备考研了。
刚开始看专业课的时候,说实话真的找不到北,一点感觉都没有,即使都看完了,在脑子里还是一点印象都没有。《教育学》相对来说简单一点,但读到《现代教育论》就坐不住了,总觉得自己很糊涂,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觉得很受打击。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就转向中外教育史了,同样也是一头雾水,特着急。我看书很慢,大约是一个月看一本书,一轮下来,我几乎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可是除了看书、看书再看书之外,真的别无他法。专业课我自己都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但是没有背过,只是一遍一遍地看。另外,我还买了很多相关的书,北师大的几位导师的书我也翻过,只是大体了解一下他们的观点,如:他们关注什么问题,理论倾向是什么等等。我还经常看北师大教育学院出版的期刊《教育研究》,看教育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就这样,我从一个对专业知之甚少的“菜鸟”,最终成为专业考试的高分考生。
寄语:不要惧怕未知世界,目标越遥远,说明我们的心越高,只要努力,路也会越走越宽。
只问攀登不问高
讲述人:张同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本科,努力考研中。
我从大三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然而大四那年的考研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是跨省市跨学校报考,所以对复旦考题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大四时还特意向考上复旦的学长取过经,认真分析了出题的方向,但一些自己觉得很偏的、复习时容易忽略的内容,还是出现在了考卷上。第一年考试虽然专一成绩名列前茅,但专二不理想,复旦的竞争太激烈了,容不得有一点疏忽。
我的住房离学校很近。房间不大,八九平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同屋的还有3位女生,也是第二次备战考研。附近的房子大都住着“大五生”,甚至一些大四备考的学生为了“找感觉”也加入这个队伍。每天一早大家就到学校教室看书,也有的选择去听研究生课程,特别是自己理想中导师的课。吃饭就在学校食堂简单解决。
我算了一笔帐:房租每月500元,饭钱和水果钱每月300元,再加上其他费用,一个月的支出在1000元左右。工作的同学有自己的经济收入,而自己现在依然要依靠父母,愧疚之心总是有的。考研失败之后,父母在家里给帮着找了一份比较安逸的工作。我去上了一段时间的班,但到最后签合同时还是放弃了。我觉得趁热打铁,成功的几率应该会高一点,而且要是以后年龄大了再想考,需要考虑的事情会比现在更复杂,这份勇气也会慢慢磨掉。虽然有种种的压力和困惑,但是考研的大方针不会改变,在清苦而略带寂寞忧伤的生活中,我们正渐渐向明天靠拢。
寄语:既然选择,就不要有疑惑,只问攀登不问高。有时候,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