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答案(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 16:55   凯程提供

  55. 根据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对比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答:(1)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主要采取了:第一,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第二,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4)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第三,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

  中国的洋务教育采取了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清政府开办了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军事(“武备”)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第二,1872—1875年,由陈兰彬、容闳为监督,每年派遣30名幼童到美国,四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这些学生处在美国学校学习外,并须在留学监督指导下,学习《孝经》、《五经》等,遇到节日,还要宣读《圣谕广训》,早晚拜孔子神位。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在派遣幼童留美之余,又从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首批学生5人于1875年赴欧留学。留欧学生中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另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部分赴德国学习兵技。

  (2)在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第一,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在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中日两国分别出现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第二,在改革的方法内容方面,都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但是同时,日本关注女子教育,但是洋务教育中对于女子的教育依旧没有提上日程。

  第三,都注重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建立新式学制。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意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努力把教育与洋务运动的需求相结合起来。在日本,明治改革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提到确保国家未来前途的战略位置;接着派遣庞大的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是在危机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政府把教育改革摆到重要的位置,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教育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在教育行政力量方面,日本有中央政府的官方学制作为指导,而中国只有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指导思想,这明显弱化与日本的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在洋务派的极力张下进行的,它只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因为改革是在借助皇权的力量进行的,它没触动社会政治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文部省在制定育政策、法规,发展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在中集权的控制下,教育行政机构通过立法和宣传工作,鼓励或强迫民众子女上学。教育行政作用使得教育改革始终保持强有力的领导。

  56、必选论述题。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A、  学生上课做鬼脸,老师不理他,学生便觉得无趣,不再做鬼脸;

  B、  学生违反学校规则,老师让他在教室后边独自站立,

  C、  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老师给予了严厉批评

  D、  两个学生吵架不止,劝阻也无用,老师就让他们俩吵,同时让其他同学不要说话,就看着他俩吵架,后来学生便自动不再吵架了

  E、  学生爱讲闲话,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讲闲话时,老师便给予了表扬。

  分析老师上述行为的心理学依据。

  答:这是教师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塑造良好行为或者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系列措施。行为矫正,也称行为治疗,是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中推衍出来的,被用于广泛多样的行为问题上面。行为矫正是把异常行为看作是个体通过社会经验和强化历程而获得的。行为矫正的目标是引起新的学习,或是教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而过去缺少的行为,或是改变、取消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行为矫正被用来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顺应不良问题。在行为主义看来,学校教育中的学生顺应不良的行为,是可以用某种社会刺激和伴随而来的强化物控制的。为了除掉异常行为,用认可行为来替代它们,应当找出其控制作用的刺激或强化物,加以消除和改变,使得异常行为不再生效,或使得认可行为相应增强。上述行为教师的心理学依据为:

  AD中的教师是利用消退来处理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是指废除可以使顺应不良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这类行为出现的频率。

  BC中的教师是利用惩罚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惩罚是指当出现某一不良行为对其给予厌恶刺激,可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D中的教师利用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部相容的反应是指把不强化一个不合要求的反应与强化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合乎要求的行为结合起来,借以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

  Ⅱ、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华老师带领两个班,每班有约90%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老师在上课中逐渐发现这些子女握笔姿势不正确还有其他问题。李老师于是对部分这些子女的家长进行了家访,并询问了学校的其他老师,她发现:这些孩子英语最差,语文较差,数学一般。于是李老师决定以“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但是她咨询学校教研老师时,教研老师建议采用行为研究。李老师犯愁了,不知道应该采取哪种方法。

  (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

  (2) 你帮助李老师选择一种研究方法,结合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主体进行原因分析。(该部分的答题可选用2010年凯程密卷中的答案,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

  答:(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观察法、调查法中的访谈等研究方法,还部分设计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研究,建议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从李华老师的研究目的来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亦与实际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李华老师能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结合在一起,克服了研究者与行动者分离的现象,使用行动研究更加切合其实际。此外,从研究主体来看,李华老师和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学校中的真实存在,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现实性,从而使行动研究更加利于开展。 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性的探究,是有系统地进行数据收集与研究,有目的地参与实际行动以求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过程。李华老师可以拟定最初的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行动后观察、最后反思结果,对于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矫正务工人员子女的握笔姿势。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遵循基本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