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复试则是决定战争命运的“诺曼底登陆”,需要考生运用勇气和智慧来夺取战役的最后胜利。那么,导师在复试时设置种种“障碍”的本意是什么?考生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应该如何准备?又应该如何作答?有哪些陷阱有可能使考研前功尽弃?
求学·跨考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研招办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导师高随祥教授,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丁文军,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姜洪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曹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李运抟教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冯教授等众多专家,请他们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第一问:考生应该如何看待复试?
高随祥:保持一份达观的心态
很多时候心态决定状态,所以复试前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考生必须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任何一次考试都会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都在常理之中,必须对不同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有太多想法和顾虑,更不要有过多的要求。很多人在面试过程中有紧张的表现,就是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妄想”,结果出来也就难免患得患失了。认识你自己,专注于过程,才是考生应该有的心态。
其实考研没有失败者。做好你该做的,付出你可以付出的,之后的事情就要随缘了。考官们从10~15分钟的交流中对一个考生进行考查,主观因素肯定会参与其中。其实筛选考生的过程就像工艺师挑选原材料,不适合工艺师雕刻的原材料即使再好也不能要,但也许换一个工艺师就能雕出很好的工艺品,所以关键是“不适合”,而不是“失败”。
第二问:复试一般怎么考?
高随祥:复试形式一般有三种
笔试一般分为专业笔试和英语能力考查,面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科研院所只设面试)。理科院系很强调考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考查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基本实验能力,一般通过配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的方式进行。一些院所还会考查考生的文献综述能力,一般是让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查阅外文资料,就问题写出中文综述,借以考查搜集、查阅文献的能力。
关于复试方式,一般分为三种:(1)门诊式复试:设置几个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轮番轰炸”,比如口语考查组、专业考查组、科研考查组等等,每组设2~3个专家,考生从中体会“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2)抽签式复试:考生回答什么题目由抽签决定,然后就问题与导师展开互动;(3)小组讨论式复试:将几个考生分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从讨论过程中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中科院的政策是复试权重为30%~7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按外语、综合、笔试、面试分数乘以各自权重,之后相加得到的就是复试总分数。
冯教授:复试笔试70%、面试30%
复试成绩一般的比例是复试笔试占70%,复试面试占30%,当然也有很多的学校和专业是五五分,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国海洋大学最后的考生总成绩是这样的:初试成绩x70%+复试成绩x30%,最后择优录取。复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面试又分为自我介绍、专业面试、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等。
刘教授:面试尽量引导考生发挥真实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复试中一般实行单独面试,每个导师组一般会由4~5位老师组成。考生按照顺序进入考场后,先进行英语口试,然后抽取专业问题,一般考生都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导师根据考生具体的表现来打分。
面试时,如果考生因为焦虑、紧张等原因影响其临场发挥,导师可能会再提问另外的问题,尽量引导考生发挥出真实水平,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相对提高对考生的要求。考生一定要学会一些实用的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
第三问:应该如何准备复试?
高随祥:可事先设计面试,预设“最糟糕的情节”
尽管复试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这一点非短期能突飞猛进,但一定范围里的临阵磨枪对于复试非常必要。
考生应该抓紧初试后两个月的这段时间,把学过的东西都连接起来,把初试中忽视的知识空白填补起来,把不确定的知识点回忆起来。这时候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新闻动态,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可以上网查阅导师及面试评委的最新课题、文献等方面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及时了解复试范围,通过查询报考单位往年以及3月份以后发布的复试信息做出自己的计划。查询的渠道很多,可以电话询问、登陆网站。此外,往届学生的信息也有参考性,因为一般院校的复试情况有很大的连贯性。总之,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查看书目,综合考试的知识点,并进行实验准备。
对所考课程的准备,强调抓住一本书的最重要部分,即当自己在看完书合上之后马上能想到的点,对于这些部分就要多花些时间,最好能梳理出一本书的主要定理和主要观点,形成自己的体系。记住,这不是初试,不用面面俱到,不必像准备初试一样深入具体。
以上是就知识功底而言的,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设计一下自己的面试。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对面试过程进行一种情景的假定,来帮助自己平复因为陌生而可能出现的差错。把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应对方法、如何展开都演练一遍,防止出现尴尬的局面。引导也可以设计,这样面试中一旦出现情况不至于乱了分寸。对评委老师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把这方面的突出因素加进到“彩排”中,进行“最戏剧性的演练”,预设最糟糕的情节,这样的准备一定可以扬长避短。
第四问:理工科考生应如何准备?
丁文军: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初试已经考查了考生的基本功,到了复试主要是以面试为主。
生命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考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实验知识方面的积累。由于研究项目与国外的交流机会很多,所以英语听力测试占很重要的部分。大学期间做过毕业设计也很重要,可以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方面主要关心考生都做过哪些实验,是独立完成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中用到的原理和对结果的判断。比如做一个细胞实验,就会问考生如何选择药品、如何进行分组、如何对照考虑、对结果做出怎样的分析判断、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考生对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情况很重要,一些院校可能片面注重考研率,忽视了对考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极力避免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所以要提高技能培训、实验在复试考查中的角色。
在复试前的一两个月里,要着重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对不懂知识和实验技能地了解。如果考生少有毕业设计或实验方面的锻炼,可以主动联系研究所去做,做到早接触、早了解、早应对。
第五问:文科考生又应如何准备?
曹勇:文科生报考管理专业应提高数理分析能力
复试前,考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应做好充分准备。由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报考的考生很多是来自其他专业,原专业是理工科的考生应该在管理专业知识上多下功夫,而原专业是文科专业的考学应该在数理分析上多花时间。其实,管理方面的专业非常欢迎理工科类考生报考。因为理工科学生的假设、建模、论证能力和数学、物理的基础,对于研究生阶段做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写论文和做课题的时候也会用到很多定量分析,所以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考生会有比较大的潜力。文科生虽然在应试和写作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定量分析能力的缺乏会影响他们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文科生如果要报考管理类专业应该注意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李运抟:关注热点,梳理文学史脉络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而言,我给考生的建议是,打好基础,认真复习,放松心态。注意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多阅读一些当代最前沿的话题研究、热点讨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议与分歧。总之,文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转变都要多加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相关书籍是比较多的,作品、作家、理论书等琳琅满目,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年代的文学代表人物、作品、流派、思潮等,考生在考前应该理顺思路,以便在回答问题时直接找到要点回答。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