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0年考研人数增至140万,比2009年多出近16万。同时,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已联合发文确定,在去年实际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扩招5%,而博士生则扩招2.5%,总招生数将达49.75万人。单从数据比较,考研市场依旧呈现“两厢情愿”的态势。但在3月21日举办的“海天鲲鹏创新汇·榜样的力量”活动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却一致认为,今年的研招与往年不同,无论是政府的引导性政策,还是大学生的报考心态,都是“惯性”使然,未来,考研或成“必选项”。
考研热度不减
一项关于“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考研”调查中,63.8%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在考”。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经济系的大二学生称,自己班上的同学,80%都已进入“备考”状态,甚至跟师兄师姐抢起了自习室。而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考研时,该同学表示,近几年学校“考研之风”浓烈,如果不考,倒成了“另类”。
中国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汪漪女士表示,在考研成为“惯性”之时,企业的招聘行为也在“与时俱进”。根据自己多年的招聘经验和研究,在人力资源市场,当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是“供大于求”的关系时,企业为节约时间成本,更倾向于通过学历在成千上万的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才。“这是一条‘显规则’而非‘潜规则’,企业和HR倾向认为,研究生更接近主流学术和上层技艺,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能力‘担当’。在这样的筛选机制和理念下,本科生鲜有机会,除非拥有工作经验”。
海天考研事业部经理梁国亮则希望,随着学生“考研”、国家“扩研”、企业“招研”的逐渐“惯性化”,我们的社会和舆论能够对此转变以往的责难和非议态度,多一些实质性的关怀,促进和引导国家在高校积极落实正确的、有效的硕士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做好人生定位、职业规划,引导企业吸纳实习生,提供实践机会,合理解决就业难题。
做好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一起考研
当下,选择考研虽然已经是众多在校大学生的不二选择,但参加专家学者们仍谏言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们,杜绝盲目跟风,认清自己,做好人生定位。
“和职业规划一起考研、读研”是资深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专家李令彬在活动上抛出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考研成为趋势,成为必然,成为惯常化的选择,就不必太执着于考研的利弊问题,而应该在考研前认清自己,做好规划,尤其是职业规划,然后选择专业,并且在读研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职业方向,按照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去塑造自己,参加实践,为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考研的真正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好的规划,即使读上几年研究生,也只是空有文凭一张,前途依旧不会明朗。
梁国亮总经理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存在三大缺失,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教育、对自我认识的教育、对幸福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以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据调查的数据,至少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有何专长、能干什么,更不要说怎么干了。因此,对于考研的大学生而言,首先必须帮助他们把这种‘缺失’的东西找回来。”
把握政策动向 赢得未来
在发布扩招通知后,教育部亦表示,今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要压缩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10%,用于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
相关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调整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来促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
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划专家甘源预计,未来相关部门还会出更多的政策,力度也会更大,以加快调整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比例的步伐。他指出,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能够更好的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必须理解政策,通过政策“惯性”来判断未来社会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才能赢得未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