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全预测(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 16:12   新浪教育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4、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地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包含

  8、以科学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9、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1、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2、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3、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14、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15、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6、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7、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18、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0、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社会意识水平的高低层次,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4、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意识形态)

  5、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6、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7、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8、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9、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10、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11、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6、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表现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本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19、经济斗争是最根本形式,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20、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21、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3、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4、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人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5、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直接动力。

  27、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是新体制代替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体制的根本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我国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28、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9、解决“全球问题”依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1)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2)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3)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0、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1、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32、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说明:(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是善是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人的本质就“在于自由”都是唯心主义的;(2)各种社会关系都体现着人的本质,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3)由于社会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凝固的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4)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33、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3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

  3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要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又要不断地突破这些条件的制约。

  3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7、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8、个人可以加速历史的发展,也可以延缓历史的发展,其中对历史发展起较大作用的人物称为历史人物,正面的历史人物,即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为杰出人物,也叫英雄人物。

  39、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群众造就了英雄。

  40、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