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考研政治最后背诵20题(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 10:53   跨考网[ 微博 ]

  (3)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原因

  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卷(四)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包容性经济增长”和正确评价美国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答案要点】(1)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是辩证法的实质所在。

  (2)各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这个统一世界中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合力应对挑战,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努力寻求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美国的“定量货币宽松政策”

  美联储推行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实际上,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这些资金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众多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美方作为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不仅对美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35.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哲学依据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时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1)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创新性运用。

  第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讲话,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享有者。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动力。

  第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首先,共建共享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其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再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对公共资源的控制力度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范围,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但也要看到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概念。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应妥善处理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原则。一方面在经济领域要贯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更要在社会领域着重民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多关注二次分配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实践意义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力同心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6.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和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要点】(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促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去倡导改造国民性,没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运动的发展。

  (2)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民主不再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之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37.在社会实践中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答案要点】(1)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统一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两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②在实践中,第一,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竞争,因为只有在竟争中才能提高自已,发现自已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第二,要注重合作,社会越发展,人们合作的范围越广大,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要认识这些合作,并主动参与到合作过程中,因为只有参与合作,才能实现双赢或者共蠃。第三,要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强自己的本领,这样才有参与竟争和合作的本钱。

  38.如何正确评价中欧关系?

  【答案要点】经过3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级别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更加突出。中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日益丰富。中欧科技合作层次和质量提升,高科技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中欧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空前活跃,特别是互办文化年活动引起巨大反响。

  (1)中欧关系特点

  一方面,中国与欧盟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和平发展,没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冲突,没有严重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所以欧盟对中国转让科技比较开明,己经成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中国与欧盟又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政治上的互信水平仍有待提高:中欧经贸也存在信任和歧视问题:中欧关系还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总体看来,双方的分歧和摩擦不会打破整体关系稳步发展的势头。 

  (2)中国推动和改善中欧关系的政策

  中国致力于中欧长期稳定的全面伙伴关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中欧要彻底摒弃歧视、对抗和遏制,倡导平等、对话与合作、增强战略互信,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够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多边主义;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走互利共羸、共同发展的道路;要加强文明对话。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交流借鉴中实观创新和进步;要致力于解决国际关系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促进世界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