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结果期望低 B。结果期望高 C。效能期望低 D。效能期望高
39.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
A指导教育实践 B。规范教育行为 C。揭示教育规律 D。制定教育方针
40.某校有2500名学生,先要抽取100名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者将学生总体按姓氏笔画排列,把总体划分为K=2500/100=25个相等间隔,如随机抽取第1名为第10序列,那么依次抽取35,60,85,110……直到100名学生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1.在教育文献检索中,题录、书目、索引、提要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级文献 B。一级文献 C。二级文献 D。三级文献
42.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A。全结构式观察 B。准结构式观察 C。半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43.李老师将儿童阅读能力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进行测量调查,这种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44.凯米斯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类型是:
A。理论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B。技术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C。反思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D。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45.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A。全距 B。中数和平均数
C。标准差和方差 D。差异系数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即集体主义的教育。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来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50.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51.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52.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53.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
54.下文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请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此文的基本观点与主张
(2)试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的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变相的语文教学(有删改)
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而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
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吧。”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到:“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暗示,让他赶快把演讲结束;这班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无非那一套,他们怎么忍受得住呢?”他或许还有奇怪的想头:“看他们一声不响,谁知道他们的心思在哪儿?说不定会如《孟子》上说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吧?或者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像禅家的入定吧?”他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更将往深处去想:“‘游心外鹜’是训练清楚头脑的障碍,‘心无着处’是趋向槁木死灰的途径,而他们的情形恰正如此,太可怜了!太可怜了!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只要不再教他们听讲那变相的语文功课,以至陷入‘游心外鹜’或‘心无着处’的魔境,他们就有福了。”
55.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56.
I。某教师试图采用榜样法和当众表扬的强化方式培养儿童形成利他习惯。试回答:
(1) 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2) 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3) 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哪些强化?
Ⅱ。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验。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的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是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请回答:
1. 该实验研究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 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哪些?
4. 该试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 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