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有考研[微博]培训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打出“保过”宣传,开出10多万元乃至20多万元的高价。记者经过暗访发现,这些高价背后的承诺是,如果考生通过初试就能够一劳永逸,由机构动用“资源”和“关系”,能“百分百保证”通过院校的复试。甚至有机构表示,可以直接向北大、清华[微博]等知名高校“要名额”。对于考研机构的这些说法,相关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坚决否认。(8月22日 中国青年报)
从整个报道来看,用很大的篇幅讲诉了记者与海文考研和跨考考研内部工作人员的对话,从对话中,一方面是开出高价,另一方面是保证只要过了初试就可以无风险通过复试。这其中的中心环节就是所谓的“内部关系”,包括高校研招办负责人的联系和承诺,这样导师考核的重要性就下降;内部资料会压中考[微博]题,有点类似于泄题的因素,虽然不是那么明显;帮助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占据优势;直接向高校要名额,而且其中信誓旦旦地说已经向北大要了三个名额,再要得加钱。
这一系列丰厚条件的开出,引起了笔者的触动。有钱者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占据很大优势,而无钱者在面对这种潜在的不平衡却只能无能为力。报道的最后是北大工作人员的澄清,与考研机构所谓的“内部关系”划清界限,而通观整篇报道和整个调查过程,其中涉及到签订协议、高价交易、全国知名考研培训班等因素,浅层次地看,既然签订了协议,而且一方是正规机构就构成了法律效力,具体条文肯定不会涉及非法内容。高价交易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的为了“走关系”这其中涉及到内部操作问题,在中国“关系”这个词本来就很朦胧。海文考研和跨考考研作为全国知名考研培训机构做了这些难道只是为了宣传需要而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
海文有“全程全保封闭式课程” 收费12.98万元,跨考教育[微博]在官网中就有“898所院校内部核心资源”、“高校合作、私密人脉、内部信息专属提供”和“由100所985、211院校研究生院组成的考研智囊团”,这样堂而皇之的保证难道只是虚假宣传?如果真是这样,这些机构如何能在全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并一直蓬勃发展。
这一事件的报道涉及到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教育公平,考研作为本科深造的途径吸引力巨大,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有180万,如此广泛的群体造就了商机,同样也在滋生不和谐因素。考研不同于高考[微博],因为高考成绩决定了学校,而考研除了最初的笔试还有复试,即使笔试过了也可能在复试遭到淘汰。而复试的取决因素落在高校本身,这其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也会渗入个人的主导作用。除了导师的选择,高校领导在这一选择中充当什么角色成为这一报道的重要因素,如果行政可以干预导师选择权,那金钱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行政本身,这样就牵扯出教育公平的大问题。
高校深造本身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导师选择学生是因为其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外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一方面阻碍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并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经济的不平等造成权利的不平等是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事件的真相揭露肯定会牵扯到很大的利益群体,但是如果任由其滋生总会因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戕害处于弱势的学生。
这样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腐败。高校研招办及所谓的“说得上话的人”和考研机构有什么猫腻在整个报道中显得很滑稽。一方面全国知名考研培训班声称自己能动用这层关系,而且是以钱为中介,另一方面高校又打死不承认,搬出相关规定与其划清界限。这样一种存在关系存在了这么多年,高校或相关教育部门没有打压,考研机构也没有收敛,考生也习以为常,可怕的是这种非常态的模式被常态化地接受。当然腐败问题需要相关的执法部门介入,腐败问题存在与否不能妄下定论,但是滋生腐败的潜在因素和条件的确存在,杜绝腐败本身需要个人的觉悟,制度的监管,法律的严惩。杜绝腐败本身也是在维护教育公平。
2014年继续会有上百万的考生报名,走上考场,也会有一部分人进入复试面对又一轮竞争,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不要被一层疑雾遮蔽。
(作者:陈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