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访谈:外经贸明年新增3专业

2013年10月16日15:21  《北京考试报》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微博]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外经贸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外经贸高层次人才。这样一所以“经、管、文、法、理”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又因为其突出的外语水平,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积极推进学科设置的改革。针对明年学校招生的变化,记者采访了该校研招办主任蔡永明。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其中专业硕士多少人,学术硕士多少人?有哪些新增专业?

  蔡永明:2014年我校拟招收190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推荐免试生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生。

  2014年我校将继续调整专业类别和领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在1100人左右,学术型专业在800人左右,具体视生源情况而定。

  我校共有涉及文、法、经、管、理五大学科门类的48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新增公共管理学院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自设专业)及统计学院的“统计学”三个专业。

  记者:2013年学校录取了多少人?考录比是多少?

  蔡永明:2013年我校共录取190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学术型805人,专业型1103人。总体考录比在5.6:1,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蔡永明:学校现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统计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国际贸易学和国际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企业管理、世界经济、民商法学二级学科,法与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此外,学校还拥有应用经济学、法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1个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以及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蔡永明:精品化、国际化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一贯宗旨。近年来,随着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以科研为导向,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研究生潜心学术、创新研究,设立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科研创新活动基金、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建立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资助制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励制度等,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引入国际教育质量评估,启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推进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成为首批“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实行硕博连读制度,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生,探索博士夏令营人才选拔计划,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实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引进相似性检测系统,评选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严把论文质量关,加强研究生出口质量控制等。

  记者:对于报考贵校的考生,您有什么建议?考生要如何选择贵校的研究生专业?

  蔡永明:在研究生报考群体中,很多学生存在盲从和误判的情况,要正确识别“热门”和“冷门”专业。所谓的“热”和“冷”都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职业方向科学合理选报专业。考生对我校公布的考录比要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公布的报考人数是确认人数,非实考人数,真正用心在考研[微博]复习上的人数可能只有报考人数的1/3,考生一定程度上不是在跟别人竞争而是在跟自己竞争,所以考生要调整好复习心态。

  记者:您对考生初试复试有什么建议?

  蔡永明:对于复试,考生不仅要熟悉大纲或参考书中所规定的知识点,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关心时事,多留意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做到既要“精”又要“博”。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有哪些去向?

  蔡永明:我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良好,自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就业层次较高。由于学校的专业均属于涉外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就业方向主要为大型外贸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外资企业等。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