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就读于上海大学新闻学,最终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公共政策与公共财政专业。一件事做成了,也许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一个二战三跨的考生,自己身上的压力是很大的,所幸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所得到的结果无愧于过去的付出。在这不平凡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很感谢父母的支持,当然还有一路上诸多良师益友的陪伴,他们给了我值得用一生去铭记与感恩的回忆和帮助。
谈考研[微博]经验可能是比考研复习还难的一件事:大到个人理想,上不封顶;小到单选分析,下不设限。但我愿意把考研比作为黑夜里的长跑。你不会知道你的对手有多么勤奋,你不会知道他们有多么疯狂,你更不会知道他们跑了多远或者跑到了哪里。在从自身角度来理解,我之所以跑赢了他们,至少可以归功于三个因素:充足必要的信息,"前紧后松"的规划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充足必要的信息
关于考研的信息至关重要。无论是笔试第一天的科目,还是专业课所需要的参考书本,凡是能靠网络搜索得到的信息都需要做好提前了解。这不仅是未雨绸缪,同时也是为后期的复习奠定基础。如果在信息搜集上不能做到"事无巨细,悉究本末"的程度,未来的计划就容易充满变数,而频繁的改动计划很容易打乱后面的复习节奏。
▶前紧后松的规划
复习规划可以算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很多人一方面未必有洞见未来的计划能力,另一方面也许还缺少实践计划的执行力。在临考前一个月发现英语作文和政治大题还没准备的大有人在。这是许多前者的覆辙,但是却没有成为更多后来者的借鉴。我个人觉得定规划不妨按照"先紧后松"的原则。6、7月份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感到特别大的压力,这个时候不妨制定较为充实的计划增加自己的紧迫感,提高自己的效率;而到了11、12月份的时候,时间会自然而然地给人压力,但是不至于慌不择路从而心生烦躁或者气馁。
▶持之以恒的毅力
最后就是毅力之间的比拼。从大多数人的复习状态来说,将近一年的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在8月份之前,那时候很多人冲劲都很足,学习效率往往很高。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多以及内容难度的增大,很多人都会在9月份到10月份这个阶段出现松懈的状态。然而等他们意识到时间不够时,也许已经到了11月,甚至12月,也就是第三阶段。这个最后阶段是大多数人都会全力以赴的阶段,但很多人会失望地发现由于中间阶段的怠惰,新的内容还没得到消化,旧的知识却早已被忘尽。因此,有临近考试日期而来的压力伴生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复习效率和动力必然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在中间阶段克服消极的情绪,持之以恒地坚持计划,才不至于辜负前面付出的汗水,才能保证后期效率的稳定。
也许不少人会觉得,尽管懂了许多道理但自己可能还是会活在无常的现实里,尽管拥有许多梦想但到头来可能都只是些无果的单相思。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都不妨碍一个人去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回首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考研于我更像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历程。在这一年里,一个人需要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弥补自己的缺点。惟其如此,我才能做过去的自己不敢做的梦,做到过去的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看到过去的自己永远看不到的风景。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