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招乌龙新闻”评论区能读出什么

2016年04月22日 09:20 京华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说“在评论区读懂中国”或许有些夸张,但那些网言网语的确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且彼此间相互联系。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不久前,辽宁的赵先生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法硕学院的录取通知,他按要求交学费后却被告知,另有一名考生与他同分,需两人协商 谁被录取。一番折腾后,两名考生均被拒录,理由是“录取系统已关闭”。近日,赵先生已就此事向昌平区法院提起诉讼,校方则称当初的录取通知为“工作人员误 发”。

  初看这则新闻,似乎有一些疑点,比如考研(微博)录取结果竟可由考生协商、考生收到录取短信后6分钟就交了学费、与赵先生同分的考生竟愿意让出机会…… 后来经过求证,基本排除了假新闻的嫌疑。不过,我在核实过程中注意到一些值得玩味的信息,那就是网友在这则“研招乌龙新闻”后的跟帖。

  撇开那些戏谑之论,如果对网友们的评论加以研究,很容易从热帖中解读出值得深思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研招乌龙新闻”评论区就像一扇窗,可以让我们窥见一些社会现实。

  在评论区,有一位网友说“都告诉你赶快送礼了,你居然真去协商”,被“顶”了很多次。言下之意是,负责招生的老师给赵先生打电话让他与其他考生 “协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赶紧“表达诚意”;而他最终没被录取,是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评论区类似的声音不少,大都在指责当事人“不开窍”。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无论是求学、就医还是找工作,想办成事就必须懂“规矩”,必须能听出“弦外之音”。我不禁在想:评论区里那些一眼就看出潜规则的人,是否曾在现实中吃过很多亏,所以才变得如此“聪明”?

  还有网友讲述了自己所亲历的“××大学研招黑幕”,结果大家发现高校招生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猫腻。客观来说,其中有些吐槽可能属于过度联想,甚 至属于考研失利者容易相信的阴谋论。但从这些评论能看出,社会的很多领域都存在不讲规则的问题,而当一个社会的规则成为橡皮泥,何来公平正义?

  不过,跟帖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评论,是“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政法大学”。一所为中国法治建设输送政法人才的知名高校,最终因为涉嫌违法而成为被告,这让那些政法学子怎么看?可遗憾的是,类似黑色幽默的事件,这些年并不少见。

  说“在评论区读懂中国”或许有些夸张,但那些网言网语的确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且彼此间相互联系。既然法治原则要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我们希望这个案子也能让大家看到公平正义。

  □汤嘉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考圈”微信,随时提醒报考动态。扫描二维码关注“考研圈”微信,每天推送考研最新资讯及备考干货。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80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725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