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范冬梅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也一直很优异,再加之毕业后的执教经历,让她逐渐产生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博士考试报名费也就一顿饭钱,我就想要试试。”2016年3月,48岁的范冬梅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博士入学考试。她说自己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裸考”175.5分进入人大经济学院深圳研究院的复试。
范冬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这并非她的第一次尝试。2009年她就开始在人大读在职硕士,并拿到了学位证书。2012年时,她又参加了MBA全国入学考试,进入兰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攻读MBA,并提前毕业。2014年,她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入学考试,并以202 分的成绩进入复试,但最终未获录取。
2016年,时隔两年后,为了圆博士梦,已在一家IT公司管理层任职的她再次尝试,以第七名的成绩进入了复试。但她说,因年龄限制,目前还没有导师愿意带她。“但我的年龄让很多导师都比较顾虑,觉得没有培养价值。”范冬梅说。 复试后她没被录取,“复试过后陈院长就跟我单独聊过,觉得我的年龄太大不适合继续读博。”(5月6日澎湃新闻网)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知 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知识贬值速度加快。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个人不学习,会因为知识陈旧被社会淘汰,5年拿了两个硕士学位、 还打算读博的范冬梅正好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范冬梅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年龄不是问题,堪称只要有心就可以继续学习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岂能因 为年龄阻断范冬梅继续获得教育学习的机会?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允许每个人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的年龄纳入有没有培养价值的考虑范围。
2015年比导师还大5岁的58岁恩施籍高中语文教师邱平成三峡大学年龄最大的全日制在校生、1943年出生的黄祖申在四川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读博士时比导师大6岁、朱进东在54岁那年,却以“考生”身份参加了博士招录,考入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哲学系,如今依然博士在读……种种例子均表明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学校作为系统地教书育人的地方应该包容吸纳好学的学生,完善人们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校的教育和发展。
文/罗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