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
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