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微博]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部分连载
作者:曹文[微博]、肖博文
出版:外研社
5. 怎么可以没有教材 ?!
2008年03月06日
昨天和丹堤老师交谈时我提出能否把上课用的教材给我一套,这样我好在家里帮助儿子预习课程,以便让他更好地理解上课内容。
但是丹堤老师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她说他们没有教材,只有一个本学期的教学提纲可以给我。我一看,上面就是每周各门课程涉及的主题,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那老师们究竟怎么上课呢?丹堤老师说,老师们会根据教学提纲从学校的图书馆里选取书籍,不同的主题选的书籍不一样,同一主题也会选不同的书籍,上课就把书抱到教室去让孩子们看,下了课就把书放回图书馆。所以,确实没法给我什么教材,除非我把学校的图书馆搬回家。
这也太颠覆了,没有教材不说,孩子们在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更谈不上了。这么教,孩子能掌握多少呢?
【后记:学期结束时,我收到了儿子每门课程的文件夹(portfolio),里面全是儿子课堂上做的功课。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在课上学习了那么多内容,连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了。】
妈妈感悟
因材施教,都懂,难做。
上课没有固定教材,这不是对学生的考验,而是对老师的考验。从理论上说,确实不可能有那么一套教材,不分地域、年代、背景地通用,资源的集合和整合是最佳办法,但这不仅费时,而且对老师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对教育有着深刻理解且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才不会千篇一律,而且还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潜能。做家长[微博]也一样,虽然有那么多育儿经验可以借鉴,但终归是要我们结合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适合的教育方案。
儿子插嘴
这种颠覆和差异导致我回国后还有不平衡感。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国家都应该各取所长,想出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文章关键词: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