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初期课堂上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4年01月14日17:35  新浪教育 微博   

  在教育心理学中,把学生有意或无意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称为“课堂问题行为”。在大部分的幼儿在学习初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有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随意离开座位在教室中跑跳,因过分依赖父母而哭闹等。笔者将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分为有意的行为冲动和无意的自制力薄弱。在幼儿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出或“直接面对”或“巧妙回避”的两大主要方法。笔者会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具体问题与对应策略。

  引言:

  从事幼儿英语基础教育近六年的时间,始终保持在幼儿教学一线,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分享。随着中国家长[微博]对于英语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在幼儿阶段便对孩子进行幼儿英语启蒙,但由于幼儿段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幼儿在学习初期的课堂中便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笔者六年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中,提供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幼儿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和解决方法。

  理论基础:

  一、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现在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表述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

  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节外生枝。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

  3、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架。无故迟到早退。

  4、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非要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5、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够关注,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进一步逐渐产生回避困难的退缩行为,使其不能正视挫折,性格偏执。

  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既包括学生的主观因素,也包括教师及家庭、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

  (一)学生因素

  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生理障碍。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存在视、听、说等方面的生理障碍,则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发生的转学、转校、更换班主任、初中进入高中等事件,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沮丧、兴趣减弱、注意力降低、多动闹事等。这些特征严重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3、心理挫折。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挫折而导致的。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面对挫折,有些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勇敢地排除各种障碍,实现奋斗目标。而有的学生对挫折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则会导致问题行为,学生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怨天尤人,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气愤,就可能出现外向性、攻击性行为;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就可能出现内向性退缩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就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想方设法逃避学习或脱离学习环境等。

  4、寻求注意。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别人关注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二)教师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

  1、教育思想失当。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譬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轻德,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会引起学生逆反行为甚至对抗性行为。

  另外,一些教师对个别学生存有厌恶、歧视的态度,不尊重学生,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或激起学生反感,产生师生对立情绪,由此引发问题行为。

  2、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也因缺乏接受教导或改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敏,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与焦虑。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反感或对立,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3、教学上的偏差。教师教学上的偏差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教学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不了解学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含糊不清、学生听不明白;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都容易失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三)环境因素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有关。

  1、家庭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父母不和、经常吵闹家庭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对其百依百顺,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非常严厉,动辄打骂,则容易养成孩子弄虚作假、消极对抗、冷漠孤僻、情绪异常等。

  2、社会的影响。社会的不良环境也是诱发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如社会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及媒体传播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信息,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中,影响教学活动。

  而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在教育心理学上,我们把学生和老师带来麻烦,干扰课堂纪律的行为,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而在幼儿课堂中,则主要表现为,行为冲动和自制能力差等引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在出现此类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观察和分析,孩子是因为何种原因扰乱课堂的,将其归类,而后聪明的选择相应策略有效的控制课堂。

  解决策略主要分为直接面对和巧妙回避两大类方法。

  真实案例:

  案例一(直接面对):在一次幼儿初期的公开课堂上,每位小朋友正在手持安全剪刀沿着虚线进行手工帽子的裁剪,老师给孩子们准备的彩色卡纸色彩不同,孩子们都正在聚精会神地剪着,突然,一个声音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原来是一个孩子不小心在裁剪的过程中将卡纸撕坏了。突如其来的行为打乱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课堂秩序,教室里一时之间乱了起来,撕破卡纸的小朋友也很紧张自己的帽子没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老师都会马上安慰卡纸被撕坏的小朋友:没关系,没关系,老师在给你发一张卡纸吧。但是有经验的老师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是全班的小朋友借此学习制作手工的正确方法,同时引导孩子们爱惜文具,细心耐心等优秀的品质,以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动手能力。并且将已经不能完成手工帽子的卡纸废物利用,问问孩子们可不可以制作成别的手工,告知孩子们,爱护树木,废物利用的道理。每一次的课堂突发事件都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化解课堂尴尬的气氛,瞬间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还可以启发孩子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难题。

  案例二(巧妙回避):在一次歌曲的教学中,在全班同学都围成一个圈,跟着老师一起又唱又跳的时候,班上一位一直都十分优秀的女宝宝,一边唱歌一边拨弄自己的新裙子上面的立体花朵,自己欣赏不已的同时还展示给旁边的小女生看,此时,旁边的小女生不高兴了,大声嚷:老师,某某某,不停地碰我,还给我看她的新裙子上的花。老师听到了,没有直接面对这位小朋友的问题,而是说:好了,现在所有的小朋友们,我们继续来一边唱一边跳吧,这次老师看哪位小朋友唱的最好跳的最好呢?课后了解到,那位平时乖巧听话内向要强的女宝宝,背“邻居”小朋友告状之后,立刻放下了手中拨弄的花朵,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和小朋友一起又唱又跳了。而这位老师的做法优点在于,十分了解这位女宝宝的性格要强又内向,如果当时直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伤害了她那么在乎的自尊心,这位要强的孩子一定会很长时间都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她一天的情绪,而老师也注意到孩子微小的纠正举动,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没有耽误课堂的增长进行。

  总结:

  当然,所有的办法都不是绝对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行为来进行灵活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最终总结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教学与管理,2000,(8). 

  [2]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现代教育科学,2004,(1). 

  作者:武汉新东方少儿部 金晶

  本稿件为新浪少儿英语[微博]栏目特约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