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比作业更重要 抓紧孩子阅读饥饿期

2015年02月26日14:10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阅读比作业更重要 抓紧孩子阅读饥饿期阅读比作业更重要 抓紧孩子阅读饥饿期

  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来一位朋友对孩子的要求“宁愿迟到,也不许不吃早饭”。上学迟到是不对的,不吃早饭伤身体也是不对的,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早起。就像阅读和家庭作业,一方面期待课堂教育的改革,一方面自己要想办法提高效率。此外,阅读还是一张保护网,避免孩子沉浸在电子产品中。

  越来越多的家长[微博]开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微博]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对于孩子而言,即使他成绩平平,但有良好习惯,将来仍是潜力巨大。而培养阅读能力,14岁以前是关键。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阅读饥饿期”。孩子对阅读的“精神饥饿感”形成于14岁之前,“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

  一个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平平,但只要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比只是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现如今大多数的父母都明白,但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阅读和学业开始争抢时间,二者间的矛盾也变得似乎难以调和。

  作为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学者,近年来,台湾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尤其是童书阅读。在不同场合,他都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他是如何看待学业和阅读的兼容问题的?为什么在学生时代培养起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以下是对朱永新的采访:

  “精神饥饿感”更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阅读就像美食一样。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不断想吃,读了好的书,也会让你不断地去找好书读。”说起阅读,朱永新很形象地用美食打了个比方,他说,阅读会带给人喜悦感、新鲜感,这些最后都会汇聚成精神上的饥饿感,也正是有这种饥饿感作为动力,他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两个小时,专心读书。

  但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朱永新认为,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科学上一般认为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新疆奎屯八中的一个名叫塞甫丁·哈斯木拜的同学让朱永新记忆深刻。这个孩子所在的学校参与了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旨在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接触汉语。”朱永新说,但是,从此之后塞甫丁·哈斯木拜就像一个被饿了很久的孩子,再也丢不下图书了。他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读了几百本书,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十大读书少年中,塞甫丁·哈斯木拜入围成为其中一员。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

  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所经历的东西、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用感恩、慈善、友爱等这些最伟大的观念和知识在建设。

  “所以,孩子早期的经验对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人以后,他们是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继续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朱永新说。

  “阅读与学业从来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当了小学生家长的妈妈发现,再美好的计划都跨不过上学这道坎儿。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位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读各种故事,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自打一上学,孩子阅读的时间被一点点地挤掉了,“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保证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舍。”这位妈妈说。

  这位妈妈的苦恼绝非个案。在巨大的应试压力面前,如何平衡阅读和学业,是摆在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项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 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会越笨。”朱永新说,重复的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但是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并无作用。

  依据孩子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朱永新把孩子分成了4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

  第二种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

  最后一种孩子是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 “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阅读与学业从来就是不矛盾的。”朱永新说,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微博]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

朱永新介绍,在一些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有些老师可以仅用1个月的时间把课程讲完,剩下的大量时间进行阅读。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只盯着分数,而成长绝对不仅仅是成绩的增长。“阅读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它在给孩子的成长打好精神的底色。”朱永新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我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自主飞翔。”

  事实也证明,大量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即使是充分了解阅读重要性的父母,仍然有很多困惑。

  刚过去的那个暑假,壮壮的妈妈一直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因为壮壮的视力突然变得很差,“有一只眼睛只有0.1了。”壮壮妈说,壮壮今年上一年级,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加繁重的学业负担,壮壮妈希望尽早恢复孩子的视力。“孩子的眼睛变差就是因为家里有了iPad之后,虽然尽可能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但是,也在上面下载了很多故事还有一些学习软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家长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股电子阅读的浪潮中。对此,朱永新认为,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的内容太过绚丽动感,这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有危害的。“对孩子专注力和宁静的心态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朱永新认为,网络、电影、电视大多只能带给人们一时的感觉刺激,这种快感是感官性的、短暂的,而阅读带给人们的既有丰富的感官刺激,也有感官之外的无尽想象,还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入理解,这种快感是全方位的。

 

  “过早‘触电触网’,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会变得只会看不会想。”朱永新说。对于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阅读的现象,朱永新说:“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

  他认为,网络上更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人类思想的进化,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座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惟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要让每个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适合他们的图书

  阅读重要,比阅读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读什么。

  “我现在就有这样的困惑。”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学校每天会利用孩子早晨到校这段时间给学生放古诗,“几十首古诗全部用说唱的方式录制,孩子在家里时嘴里经常叨叨,不过怎么听都不是味儿。”据这位妈妈介绍,别管是“锄禾日当午”还是“床前明月光”,什么样的诗句在孩子嘴里都用欢快的说唱节奏唱出。

  “这种方式追求的是琅琅上口,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朱永新说,但阅读的关键不是背下来,而是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阶梯式的、逐步过渡的过程。”朱永新说,在最初的粉红色的阶段,阅读是以读、写、绘、儿歌、童谣为主,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阅读则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级,就要开展主题的探讨了。

本文选自国际少儿英语[微博]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文章关键词: 阅读作业少儿英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