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大多数人孩提时代的“快乐天使”,可如今在一些小商品市场,这些“天使”却摇身变成了“恶魔”,它们有的是流着鲜血的面具,有的是黏黏糊糊的类似脑浆的东西,有的是充满暴力色彩的玩具枪支弹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名称“恐怖玩具”。流连于这些玩具摊点前的孩子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心理恶魔”正向他们靠近。
一瞥惊魂半年恶梦
魔鬼面具一度是西方成人的玩具,可不知何时也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并在孩子们中间十分流行。可能有人认为一个塑胶面具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可是,它却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
浙江就曾发生过小学生被面具吓晕的事件。那天早上,该生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寂静的校园墙角后突然窜出一个恐怖的红发“恶魔”,该生尖叫一声当场晕厥。事后才得知,是她同班同学戴着面具躲在墙后吓唬她。该生因此几天不敢上学,经过心理治疗后,才勉强复学。而在此后的半年中也一直被夜半的噩梦惊醒。
遭遇恐怖玩具
昨天上午
记者来到某小商品市场。刚走进一家商店,就感受到里面的诡异气氛。恐怖的哭声、各类恶心狰狞的模型玩具,让人毛骨悚然。货架上陈列着血肉模糊的“胎儿”、沾着血迹的半截“手指”、“眼珠”掉出的“眼眶”……其中有个“骷髅”面目最为狰狞它看似脸色惨白,但据店主介绍,只要挤压它的“心脏”,“骷髅”表面立刻布满汩汩鲜血,恐怖至极。这些产品大多只有英文说明,没有标明生产厂家,但却标注“中国制造”。在“禁止”项中,也仅注明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
据摊主介绍,这些恐怖玩具价钱大多在百元以内,最便宜的只有几元钱,学生们完全能承受得起,因此也非常热销,来买的大都是学生。类似的恐怖玩具在上海街头,地铁站也能买到,但本市的总渠道还是在这个小商品市场内。
文化局:应该彻底清查
昨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黄浦区文化局,该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听到“恐怖玩具”一词后,坦言“我还是头一次知道有这种东西”。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文化稽查大队的主要任务是对不良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影院所放映的不良内容及非法影音书刊出版物进行查处,而“恐怖玩具”尚未被列入文化局稽查范围之列。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此类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商品,完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依法彻底清查。
工商局:打击缺乏依据
记者随后走访了市工商局黄浦分局,再次证实了我国目前法规对“恐怖玩具”界定的模糊。该局市场科科长王正荣表示,根据此种玩具的使用性质,暂时只能用国家工商法规中“不良社会文化”的归类对其实施查处整顿。
王正荣告知,用国家工商法规目前所界定的“假冒伪劣”、“侵权”、“欺诈”等诸多违规行为来解释“恐怖玩具”均不合适,因此若该商品的确在上海某些市场上出现,为了便于执法,可以将其纳入包含封建糟粕、色情及不良政治倾向的“不良社会文化”之列。同样鉴于此,执法手段暂时将局限为教育制止。
据记者从豫园工商部门了解到的消息,该所执法人员此前对“恐怖玩具”曾有所听闻,但一直以来在执法过程中并未发现过。
心理专家:小心“潘多拉”
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桑标一语点出掩藏在玩具身后的恐怖“天机”———“它就像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桑教授告诉记者,其危害之一便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反射作用,使玩耍者对一般事物过于敏感,心理学称之为“泛化”。
由恐怖而造成的惊吓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个原本喜爱长绒动物玩具的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不断受到已经变质为“恐怖玩具”的惊吓,那么,当他以后看到凡是带有长绒的动物玩具时,都将产生心理上的障碍。一部分“恐怖玩具”的购买者玩耍初衷是惊吓别人,长期下去,便会产生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别人受到了惊吓,我非常愉快”,这种“满足感”将随着玩具不断更新而逐渐升级,直至自己倘若不这样行事便平添失落感。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犯罪发案率上升。此类情况易在青少年身上发生。本报记者陈默、王骥飞、实习生钱芳、宫宁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