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闲话
“洋泾浜”,在上海原来有两条,东洋泾浜在浦东,西洋泾浜就是今朝的延安东路。洋泾浜原来是条界河,其北面原属于英租界,南面原属于法租界。旧社会有不少人在这里用生硬的外语跟外国人做生意,因此留下“洋泾浜”一词。
现在上海话当中仍有不少这样的词汇。比如:“水门汀”指水泥,来自cement;“插扑”指插头,来自plug;“盎赛货”指蹩脚货,来自on sale;“腔势”来自chance,并引申出“混腔势(浑水摸鱼)”“看腔势(看苗头)”等等。
另外,还有不少进入了普通话,比如:“派司”——pass,“雪茄”——cigar,“白脱”——butter,这几个词上海话读音于原单词相当接近,还有“啤酒”——beer,“唐纳德”——Donald,“派克”——park等等。
现在较少使用的有“德律风”——telephone电话,“老克勒”来自color,指追求多采生活的一族。
洋泾浜外语的出现固然和大量洋人涌入有关。当时中国沿海一带,到处有洋人活动,比如北京的使馆区,香港更是英殖民地,为什么洋泾浜外语仅仅出现在江浙沿海的上海呢?另外还有个因素,这就是方言特点。中国唯有吴方言有全套的浊音和短音,北方话既缺浊音也无短音,广东话有短音,但缺浊音,并且有“n、l”不分,“h、f”不分,“j、q、x”跟“z、c、s”不分的特点。而且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以上,且几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普通话仅32个,包括哪门外语也不用的翘舌音;粤语不足33个。因此常见的外语中,吴语对得上号的音素常比普通话、粤语等普遍多一倍。北方人说外语时常常将不送气清音(普通话的b,d,g)当作浊音,也不分长短音,这种说话方式外国人是不会明白的。
最近,有人提出香港的外来词译音与大陆的普通话译音相差较大。我个人认为,为外来词译音,还是应该按照吴语为妥,当年河南籍的唐玄奘就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用普通话、广东话为外来词译音常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译音也多不准确。比如:英语'VCD'三字母,相当上海话“微西地/visidi/”,北京人多读为普通话的“微西地/wei?iti/”,三个字母都没读对。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