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8日消息:日前在四川举办的首届“大学·中学校长论坛”上,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大学注重全面能力的培养,新生一入学,就会面临学习方法、生活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转变和考验,如果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学生的适应期就会很长,有的甚至4年下来都难以适应。
“大学具有二传手的功能,最终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如何,与中学第一手球打得怎么 样有很大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周振想长期负责学生工作,对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颇有感触。他指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今年劝退了3名学生,就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连正常的学习都难以坚持。
北京35中校长郝日达也认为,高中生进入大学会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大学与中学的管理模式不同,学生需要适应从他律到自律;二是教学上的衔接,从死学变活学;三是生活要自理。“从已经升入大学的毕业生反馈来看,搞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明指出:“中学和大学的课时都不够用,但一方面课时不够用,另一方面在浪费,如何解决不能再等了。”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文学院院长胡显章教授说,中学与大学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教学改革提供鲜活的信息。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事实上,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上,很多学校正在进行有意识的尝试。以清华为例,清华附小、清华附中和清华大学已经进行了多年的一体式教学改革,除教学观念一致外,还在机制上得到了保证。
清华大学派遣优秀的中层干部到清华附中任校长,附中校长参加清华大学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大学的教学改革动态。同时,清华大学实施“良师工程”,派遣教授到附中任课,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清华附中的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清华大学的教学,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学教育的现实。
据悉,本次论坛10月1日至2日举行,由光明日报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棠湖中学主办,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协办,有十几所高校、中学的领导和教育专家参加。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